1623年11月的一個冬夜,英國出版商威廉·賈佳德關上了倫敦印廠的大門。未來幾天,他最著名的印刷品《威廉·莎士比亞先生的喜劇、歷史劇和悲劇》即將問世,這是被后世稱為“第一對開本”的莎士比亞首部戲劇全集,也是英國出版的第一部以戲劇為主題的對開本。彼時,一代文豪莎士比亞已經離世7年。
這部900多頁的大書重量超過2公斤,共印制750冊,目前存世不足1/3,保存完好的僅有40多冊。在出版后的一個多世紀里,它寂寂無聞,卻在19世紀被奉為經典,一度身價飛漲。莎士比亞傳世的戲劇作品共有37部,被收錄書中的就有36部,其中18部在此之前從未出現,包括《麥克白》《暴風雨》《第十二夜》等名作。莎士比亞并無手稿留存于世,有學者據此認為,這部書是莎士比亞聲名鵲起的基石,如果沒有它,莎翁近半數戲劇作品將會失傳。
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第一對開本”成為傳奇。此后,它的身影出現在柯南·道爾創作的《福爾摩斯探案集》中,也存在于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的散文里。對于莎士比亞研究者而言,“第一對開本”是繞不開的研究對象,一代又一代學者投身其中,令這部書成為世界上被研究次數最多的書籍之一。
2023年是“第一對開本”問世400周年,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新西蘭等國舉行了相關紀念活動。筆者看到,在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里,“第一對開本”的透明展示柜前總是擠滿“莎翁迷”;在莎士比亞故居斯特拉福德,“第一對開本”400周年主題展覽不僅展示了這部書,還通過視頻介紹了其印刷過程和歷史變遷,幫助參觀者了解此書的前世今生。
作為一部傳世經典,“第一對開本”的印刷質量不甚精良,甚至不乏錯漏,刊印原因僅僅是莎士比亞的朋友們希望將其作品資料集納成冊。這部書的魅力源于莎士比亞,而莎士比亞的魅力源于人的思想進步。文藝作品是時代的產物。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地理大發現帶來科學知識的全面推進,社會形態變化迅速,跨國貿易與日俱增。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改變了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知。人文主義思潮在英國的影響力日益上升,關于理性與道德等話題的討論大量出現。赫米婭的愛情、安東尼奧的友誼、羅瑟琳的生活、亨利五世的理想……人們在閱讀中發現,“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是如此完整,以至于看起來比有血有肉的人還要生動。”哲學家認為,“莎士比亞”一定是哲學家的筆名;在水手眼中,莎士比亞一定曾是個水手……美國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認為,莎士比亞發明了“我們作為人類理解自己的方式”。
19世紀,莎士比亞戲劇成為“世界的文學”,逐漸傳入中國。從林則徐組織通事摘譯史料編輯《四洲志》介紹“沙士比阿”“工詩文,富著述”,到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首次采用“莎士比亞”的譯法并沿用至今;從田漢第一次用白話文完整翻譯莎翁作品《哈孟雷特》(現譯名為《哈姆雷特》),到梁實秋、朱生豪等翻譯家筆耕不輟地譯介經典,中國文學與戲劇界對莎翁劇作的翻譯和再創作綿延至今,各種版本與形式的莎翁戲劇登上中國舞臺,例如根據《麥克白》改編的川劇《馬克白夫人》、豫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由《哈姆雷特》改編的電影《夜宴》等,反映出莎士比亞作品在中國引發的理解與共鳴。
1592年,《亨利六世》在泰晤士河南岸的玫瑰劇院上演并大獲成功,令莎士比亞戲劇在倫敦名噪一時。歷經400余年挖掘闡釋和推陳出新,莎士比亞戲劇在世界各地持續上演,絡繹不絕的游人來到他的出生地參觀尋訪。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說,“第一對開本”成功地將魅力與聲望的星塵灑落在一系列傳世劇作之上,從此,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是屬于所有時代”。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0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