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貝魯特4月1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哈迪布的兩把鑰匙
新華社記者謝昊
戰爭是什么?
戰爭是槍林彈雨,戰爭是生離死別,戰爭是血流成河,戰爭是流落異鄉。
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部的夏蒂拉難民營里,戰爭給穆罕穆德·哈迪布的人生投下無邊的陰影,籠罩著過去、當下和未來。
77歲的哈迪布出生在一個距離黎巴嫩邊境只有8公里的巴勒斯坦村莊。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父母帶著不到一歲的他越過國境線,以難民的身份來到黎巴嫩,幾經輾轉在夏蒂拉難民營落腳。
夏蒂拉最開始只是貝魯特市區一片空地上搭建的簡易帳篷。隨著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直到第五次中東戰爭的爆發,無法重返故土的巴勒斯坦人在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兒育女,修建住房,興辦醫院和學校,經營超市和餐廳。
如今走在夏蒂拉的街道上,頭上是密密麻麻的私搭電線,腳下道路坑洼不平、濕滑積水。路旁的建筑滄桑斑駁,墻上貼滿黎巴嫩以及巴以地區不同武裝派別的宣傳海報。電動車載著貨物從身邊駛過。
1979年,哈迪布在西班牙完成學業后,回到夏蒂拉成為一名社區醫生。在他看來,這里的巴勒斯坦人始終處于一種“懸浮”的狀態,人們假裝生活,假裝工作,在日復一日的勞碌中默默等待。沒有人認為自己屬于夏蒂拉,也沒有人認為自己屬于黎巴嫩,所有人都念茲在茲一件事:回到巴勒斯坦。
讓夏蒂拉的居民們沒想到的是,回家的希望隨著戰爭的再次降臨,越發渺茫。第五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夏蒂拉所在的區域一度被以色列占領。短短幾天,夏蒂拉和附近的薩卜拉難民營里千余人被殘忍殺害,震驚世界,譴責聲鋪天蓋地。
此后,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黎巴嫩與以色列關系持續緊張,巴勒斯坦人無法獲得入境以色列的許可,歸鄉之路更加艱難。
創巨痛深,巴勒斯坦人回歸故土的信念卻依然堅定。日漸年老的哈迪布逐漸萌發一個念頭:在夏蒂拉辦一個博物館,專門陳列巴勒斯坦人過去使用的老物件,讓巴勒斯坦的獨特歷史和傳統文化得以留存。
經過漫長的籌備,2005年,“記憶博物館”在夏蒂拉小巷深處的居民樓里開始向公眾開放。
在“記憶博物館”,哈迪布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他收藏的第一件物品是一位82歲的老婦人捐獻的兩只銅碗,這是她當年逃出巴勒斯坦時隨身攜帶的。一位朋友送給他一部電話,“據說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曾經用過”,電話旁邊還擺著阿拉法特的頭像。
借助暗黃的燈光,在這個只有幾十平米的空間,記者看到墻上掛滿了漁夫的漁網、戰士的佩刀、盛放食物的托盤和煮茶的銅壺……還有不計其數的老物件擠在狹小的壁柜,每一件都能喚起哈迪布埋藏心底的往事。
在所有的藏品中,哈迪布最看重的是兩把鑰匙。他眼圈泛紅,聲音微顫地說,“鑰匙代表回家的權利,只要保留好鑰匙,有朝一日回到家鄉的時候就能用它打開家的門。”
像哈迪布一樣背井離鄉的巴勒斯坦人很多。記者從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看到這組數據:登記在冊的巴勒斯坦難民人數已經從1950年的75萬增加到今天的將近600萬,夏蒂拉這樣的巴勒斯坦難民營在中東地區有50多個。
向哈迪布告別時,他緊緊握著記者的手:“再見,我的中國朋友。”他說,“如果可以選擇,我愿意放棄所有家產,只為回到巴勒斯坦的故鄉,即便那里只有一頂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