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西茹阿澤魯5月24日電 通訊|技術創新賦能 巴西旱區變“果盤子”
新華社記者趙焱
圣弗朗西斯科河全部位于巴西境內。河流在巴西東北部巴伊亞州和伯南布哥州的流經區域全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屬于半干旱地區。然而,隨著近年來灌溉技術和其他一系列新技術的應用,這里已成為巴西最主要的水果出口基地。
茹阿澤魯地區農業生產者工會主席若西瓦爾·巴爾博薩一直生活在圣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區,親身見證了這些年的變遷。
他告訴記者,以前當地非常干旱,遇到大旱時不少牛都死了。那時,當地主要種植大豆、番茄、玉米、洋蔥等維持生計的作物。自上世紀70年代修建索布拉迪紐水壩開始,情況逐漸發生變化。“1978年左右,我們開始利用灌溉技術種植水果,現在這里很多農戶都種植芒果等水果,圣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區已經成為一個富庶的地區。”
技術創新為這一地區大量種植水果提供了有力支持。巴西農牧業聯合會國際關系處長蘇埃梅·莫里說,巴西政府和私營部門合作,在圣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區的國家農村學徒服務中心專門設立了一個水果種植中心,負責培訓該領域專業人員并輔導農戶種植水果、推廣巴西農業研究所的種子改良技術、指導農戶用手機或電腦應用程序來控制灌溉水量和殺蟲劑的使用,同時協調巴西農業研究所和周邊大學技術人員到農場實地指導,讓農戶得以增產節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譬如,滴灌技術相比之前的噴灑灌溉更為節水,而且能根據氣候變化調節水量。擁有拉美地區最大芒果打包裝箱車間的阿格羅丹是一家家族企業,其創始人保羅·丹塔斯說,滴灌技術大大節約了用水,控制芒果樹開花期實現了全年產果,蟲害監測技術則實現了殺蟲劑的“精準”噴灑。
巴西巴伊亞州農牧業聯合會主席溫貝托·米蘭達說,通過調節開花時間,圣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區種植的芒果如今能夠全年產果,得以在歐洲、美國和亞洲市場沒有芒果的季節實現供貨,大大拓展了這一地區的水果出口目的地。
在大量出口水果的同時,圣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區的果農也注重發展的多樣性和可持續性。有的農場用生產葡萄汁和果醬剩下的葡萄皮和葡萄籽制作飼料喂養羊群,有的農場與合作商一起投資建設學校,讓更多當地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得益于技術創新賦能,從前半干旱的圣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區如今已是巴西的“果盤子”之一,生活越來越富庶。據巴西全國農業聯合會介紹,巴西是世界第三大水果生產國,每年收獲超過4000萬噸水果。僅圣弗朗西斯科河谷地區,就出產巴西全國39%的芒果和20%的葡萄。2022年,茹阿澤魯和鄰近的彼得羅利納兩個市鎮所轄區域出產了近60萬噸芒果和近30萬噸葡萄,為這一地區創造2.7萬個就業崗位。
米蘭達感嘆,以前很多當地人紛紛去大城市打工,如今更多人愿意回到家鄉,并用在大城市學到的知識共同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