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題:北約“亞太化”居心叵測 操弄“新冷戰”不得人心
新華社記者董越
自前年在其新版戰略概念文件中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挑戰”之后,今年北約華盛頓峰會再度惡意攻擊中國,聲稱中國對北約利益、安全和價值造成挑戰,誣稱中國是烏克蘭危機的“決定性支持者”。為期三天的峰會,充斥著冷戰思維和好戰言論,發表的所謂“宣言”,渲染拱火亞太地區緊張局勢,涉華內容更是充滿偏見、抹黑和挑釁。在美國的指揮棒下,北約這一帶有冷戰“基因”的怪物,再次顯露其唯恐天下不亂的丑陋面目,作為美維護其全球霸權的軍事工具,其伸向亞太的黑手,更將嚴重威脅地區安全穩定與世界和平。
在烏克蘭問題上,北約峰會鼓吹“中國責任”毫無道理,用心險惡。北約持續散布美國捏造的虛假信息,在宣言中對中國甩鍋推責、嫁禍于人。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制造者,更不是當事方,但中國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積極勸和促談,推動政治解決。中國從不拱火澆油、借機漁利,更不會向沖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中國客觀公正立場和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反觀美國主導的北約,不僅不反思危機根源和自身行徑,反而不斷拱火澆油、推波助瀾。峰會期間,美國還繼續誘拉多國承諾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和資金援助。當前,關于釀成沖突的根源國際社會已有基本共識,即歐洲大陸重燃戰火實乃美國主導北約不斷東擴之禍,而沖突背后美國的地緣戰略目標也圖窮匕見,即控制歐洲,削弱俄羅斯,通過在國際輿論上抹黑中國形象,推卸戰爭責任,挑撥中歐關系、破壞中歐合作……烏克蘭危機延宕至今,誰在費盡心機、火上澆油,誰在推波助瀾、趁火打劫,國際社會有目共睹。
此次峰會刻意渲染所謂“中國威脅”更是顛倒黑白,意在為北約干涉亞太地區事務捏造借口。在和平與安全問題上,中國是紀錄最好的大國。中國從未侵略別國,從不搞代理人戰爭,不以武力威脅他國,不輸出意識形態,不干涉別國內政。中國不組建、不參與軍事集團,反對在國際關系中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脅。反觀美國主導的北約,自稱是防御性聯盟,卻持續鼓動成員國不斷增加軍費,不停越界擴權,到亞太地區挑動對抗;宣稱要捍衛“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卻根本無視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干涉別國內政,販賣安全焦慮,挑起沖突戰爭;聲稱是區域性組織,卻不斷突破自身條約規定的地理范圍,搞亂歐洲后又來為禍亞太,其破壞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所作所為,早已引起地區國家的警惕和反對。
亞太地區是和平發展的高地,不是地緣博弈的競技場。大部分地區國家在有關問題上態度十分明確:反對在地區拼湊各種軍事集團,不歡迎北約把觸角伸向亞洲,不接受把陣營對抗復制到亞洲,不允許任何冷戰、熱戰在亞洲重演。柬埔寨前首相洪森警告說,北約“亞太化”趨勢令人擔憂。在當前國際安全局勢動蕩不安背景下,北約仍不斷染指域外事務,試圖把在歐洲挑動甚至制造對抗的套路復制到亞太地區,就連一些北約成員也心懷憂慮。法國總統馬克龍曾發出警告,擴大北約的“地緣范疇和涵蓋范圍”將是巨大的錯誤。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長西雅爾多表示,匈牙利不希望北約成為一個反華集團,也不會支持北約這么做。
北約作為全球最大的軍事組織,其本質是美國維護霸權的工具。北約本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終結,但美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四處樹立“假想敵”、挑動沖突對抗為北約“續命”。可以說,北約的黑手伸向哪里,動蕩和混亂就出現在哪里。南聯盟、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是北約軍事行動的受害者。據不完全統計,單是2001年以來,北約國家發動和參與的戰爭導致數十萬人喪生,數千萬民眾流離失所。多年來,北約一再東擴,擠壓俄羅斯地緣空間,破壞亞歐地區的安全態勢,致使烏克蘭危機持續升級。事實證明,北約所謂的安全是以犧牲別國安全為代價,北約是威脅全球和平穩定的真正風險源。
放眼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是國際社會的主流呼聲,美國主導的北約卻逆潮流而動,企圖在亞太操弄“新冷戰”、挑亂生戰,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徑注定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