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5月23日發布《中國食材供應鏈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我國食材消費需求持續穩定增長,食材供應鏈企業鏈條逐漸向上游延伸。
根據《報告》,2023年我國食材消費規模增速顯著。餐飲食材消費規模達到2.12萬億元,同比增長20.45%。零售食材消費規模達到7.25萬億元,同比增長7.66%。得益于餐飲市場的恢復發展,餐飲業連鎖化率不斷提升,我國食材消費由“數量驅動”逐漸轉向“質量驅動”。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崔忠付介紹,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食材消費市場,食材的產量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在全球食材貿易放緩的大背景下,2023年我國食材消費市場達到了9.37萬億元,同比增長10.31%,需求持續穩步增長。
我國食材供應鏈企業鏈條逐漸向上游延伸。100家重點食材供應鏈企業調研結果顯示,2023年基地直采模式滲透率已超80%,有效縮短供應鏈鏈條,降低食材采購和流通成本。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我國食材貿易規模穩中有增 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球食材貿易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上升,今年食材貿易增速或將放緩,但同時新的發展契機也悄然顯現。國際區域間的合作日益凸顯、多邊貿易體系愈加開放,為全球食材貿易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
據介紹,2023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額達3330億美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出口989億美元,同比增長0.9%。蔬菜出口呈現穩定增長態勢。水產品、水果國內需求持續恢復,進口有序擴大。2023年食材外貿“朋友圈”不斷擴大,海關新增準許51個國家和地區146種次優質農食產品進口。2023年,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380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貿易額的41.4%。其中,出口467.3億美元,同比增長3.5%。
崔忠付稱:“產品結構換新,出口產品結構由初級冷凍食材向較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食材發展,顯著增加了食材的出口價值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