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三分鐘,道理講透透。
文博會,全稱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可見“產業”和“交易”在文博會的分量。不過我們卻在這樣的頂流文化盛會上,發現了一個特殊展位。
學生創意 登上文博舞臺
進入展位,有不少學生在做著各式各樣的手工藝品。其中一位做掐絲琺瑯的學生告訴記者,做掐絲琺瑯能提升自己手的靈敏度,填色可以讓自己更加細心,做這樣的手工藝品能讓自己對非遺文化、中華傳統故事更加了解,也能更好地把這種手藝分享出去。
看著各式各樣又有設計感、又具有豐富傳統特色的展品,竟是出自一群中小學生之手,不禁發出疑問,為什么這些學生作品會登陸“中國文化第一展”現場?背后有何深意?我們決定走出文博會現場尋找答案。
走出文博 去看創意是如何誕生的
寶安中學外國語學校木雕老師葉勝權告訴記者:“帶著孩子們去做木雕,從一個小木頭到變成一個精美的作品,其實都是一種美的塑造,美的追求。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其實是最重要的,希望我們在做木雕的時候,能把這種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理念傳達給孩子們。”
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以傳統文化為支點創作,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日復一日的練習當中提高自己發現美、創造美、分享美的能力。20年來,文博會扎根在深圳這座創新之城,不只帶來了蓬勃的文化產業,更讓文化基因傳承深深根植在這座城市的土壤里。
走出文博會,我們看到美學教育、文化教育的傳承。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少年通過美育課程了解、學習、傳承中華文化,也讓更多國風派的創意作品“走進”文博會的現場,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創意賦能文物“活”起來
ACE創意教育協會(香港)首席代表黃競告訴記者,他們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舉辦了“賞國潮 識國風”學界設計比賽。在比賽的前期階段,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了十個文物樣板讓參賽學生自主選擇,最后在30多所學校,600多個參賽作品當中,選出十個兼具創意工藝和生產落地可能性的獲獎作品。獲獎作品將會獲得專業設計團隊的幫助,讓他們的創意能實物落地、生產,最后作為文創產品回到中國國家博物館。
作品通過文博會的舞臺分享出去,讓我們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對美育教育的文脈不僅是傳承,更是弘揚。為創意插上翅膀,也能“飛進”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在文博會上,我們找到了傳統文化走出展會的另一種可能,更找到了文博會“以文載道”另一種意義。
(總臺記者 孫冰 林銘浩 朱子榮 黎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