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也給就業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一批新職業伴隨著新技術的突破開始“起飛”。以前,在港口都是工人開著大貨車往來運送集裝箱,如今,隨著智慧港口的建設,一臺臺無人駕駛運輸機器人來往穿梭、井然有序。是誰在指揮它們?并且讓它們變得越來越聰明高效?靠的就是“智慧碼頭”的系統優化師。
在天津港北疆港區智能化集裝箱碼頭,隨著貨輪的靠港,長達15.6米的無人駕駛運輸機器人就忙碌起來。此時,在智控中心里裝卸操控、車輛調度,一個個指令通過鍵盤、按鈕精準傳達到碼頭。
作為系統優化師,范春奇全神貫注地盯著3個屏幕。左邊屏幕是碼頭調度指令,右邊是現場監控的實時畫面,中間是智能水平運輸系統,顯示著所有車輛的運行軌跡。
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系統優化師范春奇本科學的是自動化專業,碩士是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2021年,他來到天津港時,這個智能集裝箱碼頭剛剛建成,他成為了第一批系統優化師。
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信息部經理劉喜旺介紹,這個崗位是一個全新的工種,全球都沒有可以借鑒的這種經驗。全面智能化在港口的領域也是剛剛起步,系統需要不斷優化、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提升作業效率。 天津港建設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
天津港北疆港區的“智慧碼頭”采用自動化作業,貨物從裝卸、轉運、堆放,全部通過人工智能實現。作為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這里每年的吞吐量高達200萬標箱。
在堆場和貨輪之間有92個承擔運輸任務的智能機器人,它們通過激光雷達、5G技術,轉彎、減速、避讓,每跑一趟與周邊設備會進行上百次信息交互。 熟悉碼頭各環節 優化運輸系統
面對上百次的信息交互,機器人和設備之間該如何進行無障礙溝通?“智慧碼頭”系統優化師范春奇原以為自己有著人工智能的基礎,做這項工作沒有問題。但是干起來才發現,大數據協同牽一發而動全身,要優化運輸系統,讓無人駕駛機器人運輸更順暢,需要對碼頭各環節的生產流程非常熟悉。
為此,半年多里,范春奇到各班組了解生產調度的每個環節,學習岸橋對位、吊機抓箱等業務知識。最開始,他和同事們不斷優化運行路徑讓這么多車各行其道,后來發現跟車距離是個要突破的難點。
范春奇和機器人技術工程師反復溝通,分析車輛的轉彎半徑、斜行角度。在一次遠程測試中,由于搞錯了程序的一個小符號,還曾致使兩輛機器人發生了碰撞。
進行了近百次數據采集,一次次試錯修正,系統優化師們對運輸機器人的直行、超車、直角轉彎、U型掉頭不斷測試,從大量數據中尋找新算法,逐漸使跟車距離從原來的12米縮短到了6米。 多種新型崗位賦能“智慧碼頭”
“現代哥本哈根”號集裝箱船靠泊,7000多個集裝箱僅用37小時就完成了作業,創下1小時平均裝卸203箱的效率紀錄,在該船經停的10座海內外港口中排名第一。
在天津港“智慧碼頭”,除了系統優化師,還有遠程裝卸操控員等新型崗位。2023年,該碼頭集裝箱吞吐量達215萬標箱,比同規模傳統自動化碼頭的集裝箱倒運環節減少了50%。 創新系統優化方法 不斷形成新質生產力
范春奇表示,隨著國家“智慧港口”建設不斷深入和新技術不斷發展,我們要善于創新系統優化方法形成新質生產力,為“智慧港口”建設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