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城出發,沿著崎嶇山路車行四十分鐘,才能抵達位于大山褶皺中的山村群落。這一天,八名來自全國各地、平均年齡三十歲的年輕人,正在進行閑置農宅租賃合同的簽約。
一紙合約,意味著這些年輕人將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安置在這個小村莊里。
這次簽約的另一方,是熙嶺鄉的一家鄉屬國有企業。他們先把閑置農宅從村委會統一租賃,按照當地政府的規劃和傳統村落保護的相關要求進行硬裝改造,再分別租賃給來此創業的年輕人。
極具城市屬性的經營模式,能否在偏僻鄉村落地生根?年輕人談論的美好愿景,如果放在眼前的地理位置和現實條件下來考量,實在是一個嚴肅而沉重的大課題。
福建寧德曾是全國十八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之一,高山縣屏南,曾長期帶著貧困縣的帽子,坊間更有“屏南屏南,又貧又難”的嗟嘆。嶺谷崎嶇,交通不便,就在幾年前,這個村莊,常住人口僅剩五分之一。除了互聯網的通暢,這里有怎樣的硬性要素,支撐了他們來此創業的行為選擇?
一公里山路的距離,是隔壁的龍潭村,改變始于八年前。2016年11月的龍潭村,細雨蒙蒙中,一個寥寥幾人的調研小組打破了這里長久的寂靜。
龍潭村可追溯500余年的歷史,因村莊肌理的歷史意義、老建筑中蘊含的獨特歷史文化基因,龍潭村被住建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而過去的幾十年光陰中,這些沿溪而建、孕育了數代人的老宅被遺留在了時間的角落。
這次調研的主角是一個叫林正祿的中年人。在他的觀察中,龍潭村凋敝的故事不過是工業化、城市化大潮中的一個縮影而已。
福建省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項目總策劃 林正祿:這里的祖祖輩輩都想走出去,最終在改革開放城鎮化進程中,他們實現了愿望,終于可以在城市就業買房子,小孩也到城市讀書,房子都扔這里。
今年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中國經濟運行數據,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攀升至66%,且仍在快速發展階段,預計未來10年,每年會有上千萬的農業轉移人口到城鎮落戶。
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鄉村振興的議題吸引了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許多藝術家、建筑師、設計師、社會工作者從城市入駐鄉村,成為助力各地政府改造鄉村的力量。
與繪畫打了半輩子交道的福建莆田人林正祿也是這樣的參與者。
福建省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創項目總策劃 林正祿:走過全國20多個縣,跟他們談,我有辦法讓農村變得勝過城市。而且投入的錢比城鎮化進程要便宜多了。
以文化創意為錨點,把鄉土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將本就具有生態美的鄉村,打造成充滿公共關懷的、優質的工作生活社區。林正祿的這一思路,不僅緊扣國家農業農村政策的宏觀指引,更與當時正在尋找脫貧撬動點的屏南縣政府不謀而合。2017年,林正祿被屏南縣政府聘任,正式成為該縣傳統村落文創項目的總策劃。
七年后,由三個自然村落形成的龍潭片區以它獨特的姿態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而將這里打造成城市居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遠遠不是龍潭的夢想。
龍潭的“就地現代化”
龍潭村海拔700多米,在遠去的農耕時代,村民在水系兩旁擇瘦地、山坡搭建房舍,把稍微平坦、肥沃的土地留作耕田。隨著時代的演變,土地不再是謀生的唯一手段。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條公路挺進大山,在之后的多年里,肩扛手提的勞作模式升級為以車輛為載體,村民漸漸聚集到公路兩旁,建起鋼筋水泥的磚瓦房,山坡上59所老屋全部在空置中走向衰敗。
陳孝鎮曾擔任龍潭村村干部六年時間,直到2001年開始外出謀生。從打工到做小生意,他的人生軌跡代表了大部分龍潭村民的選擇。
2017年,龍潭村啟動改造時,在村里頗有威望的陳孝鎮回村參與溝通協調工作。2018年,他再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成為龍潭轉變的核心參與者。
作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中的一員,龍潭村“農宅修繕誰來出資”的難題可以代表全國大部分傳統村落保護中最突出的一個普遍困境。村莊發展需要改造鄉村容貌、村民自有房產衰敗需要整修、傳統村落保護需要農宅遵循保護傳承的原則,但修繕資金誰來承擔?
近年來,國家推出一系列探索“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的制度安排,在各項宏觀政策指引下,2017年5月,屏南縣鄉兩級政府的主導推動,龍潭村開啟了自己的破題方案。首先,引進林正祿作為總策劃,駐村統籌、規劃、主持全村的空間改造。第二步,創新農宅流轉機制,引導城市人到村里認租、修繕閑置房屋并創業居住。這套組合拳的開端,就需要把閑置農宅統一流轉到村集體。
以村委會為中介,村民與租戶簽訂契約,遵循“創業者出資、駐村文創專家設計、村委會代建”的三方合作模式。
梅宏曾是上海的一名職業律師,2018年,龍潭村正在改造之際她因緣際會來到這里。
龍潭村創業者 梅宏:當時林老師在修建龍潭村,問我有沒有興趣在這建一個個人工作室,那時候我一看這個房子,我就有興趣。房子就是林老師設計的,所以和以前我們看到鄉村的房子不太一樣。當時已經有一些人住進來了,我那時候是被這種氛圍給打動了,一群人在這很快樂地生活,一起唱歌,一起吃飯,然后一起喝茶聊天,我就覺得我以前沒過過這樣的生活。
梅宏簽訂租賃合同,在林正祿的設計下,由村委會組織施工,最終搭建起她心中的藝術空間。
在龍潭,雙贏體現在多個維度。農宅改造過程中,施工由村委會統一購料,聘請村里具備傳統建筑經驗的村民作為工匠,這個被后續總結為“工料法”、并列入省級農村小型建設項目創新經驗的模式,實現了傳統建筑工藝的傳承、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更方便了人生地不熟的外來創業者順利改造空間。
為了鼓勵人們來龍潭認租創業,當地政府推出了“老屋修繕”“年輕人創業”等多項貸款優惠政策,并投入公共資金在管網、排污、互聯網、電網、水系等方面提升村莊基礎設施服務能力,為人們創業、生活托底。
公共服務的抵達,讓閑置農宅被激活。每一所農宅既是個人的創業基地,也是整個鄉村社區的有機組成部分。七年時間,這個戶籍人口1372人、常住人口僅剩不足百人的小村莊,已帶動周邊三個村莊形成龍潭片區,年度接待游客已突破百萬人次,還成了大量年輕人向往的鄉村夢想基地。
祁國艷來自青海,曾經做了六年的建筑設計類工作,在同齡人都開始在婚姻、生育的人生軌道徘徊的時候,她因為看到了龍潭村的相關報道,頭腦一熱,開了六天的車,一路從西寧飛奔到這里。
在屏南,祁國艷學會了畫畫、唱歌、手沖咖啡,還成為這一片區第一位精釀啤酒師。但能夠認租、創辦起這個集自住、民宿、小餐館、精釀啤酒教學為一體的空間,則得益于屏南縣老屋認租模式的升級。
從2022年開始,屏南探索升級老屋流轉新機制,將閑置農宅租賃給投資企業,企業完成農宅的硬裝改造后,再以每平方米每月10元的租金出租給創業者。
因為友好的認租政策,目前龍潭片區的農宅認租供不應求,讓更多人在龍潭軟著陸,是提升這里鄉土價值的關鍵因素,龍潭求賢若渴,卻并不盲目。
在當下,漂亮且有藝術感的鄉村不稀有,咖啡廳、民宿也不稀有,但龍潭片區之所以被年輕人青睞,在于他們出發時就已堅定,這里的未來不是網紅景點,不是康養社區,而是成為一個適合人們長期工作生活的現代化鄉村社區。要抵達這樣大的目標,鄉村外觀的改造和空間的認領僅是漫漫長途的第一步。
人人都是藝術家
龍潭常常給游客們驚喜。這些從事美術教育的老師們,在村里的民宿中,被村民們隨性而作的繪畫所震撼。
這些畫都是民宿主人陳孝高和妻子的作品,2017年,陳孝高作為龍潭為數不多的留守村民,突然接到了村委會派下來的特殊任務,他們都要到林正祿的畫室學習畫畫,這讓老農民陳孝高一頭霧水。
同樣一頭霧水的,還有基層村干部們。
福建省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黨支部書記 陳孝鎮:百思不解,當時我不理解,因為畫油畫跟做古村,到底有什么必然的關系。有的人一輩子連筆都沒握過,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確實有模有樣開始畫起畫來了,所以這塊我是非常驚訝的。
在成為屏南縣傳統村落文化創意產業總策劃之前,林正碌經營過行畫生意,開辦過公益繪畫教學,最終讓他名聲大噪的,是很多一輩子都沒有拿過畫筆的人,在他的鼓勵下,畫出了令人動容的畫作。
與常規美術教育不同的是,林正碌所有的教學和點評都與繪畫本身無關,更不會教任何所謂的技法,而是強調勇敢自由表達,讓生命自身的創造力恣意綻放。在啟動龍潭改造之前,他試圖以繪畫作為工具,喚醒留守村民內心的自證系統,激發潛藏的力量。
陳孝高家的民宿就是在這樣的邏輯脈絡中成形的,陳孝高的民宿也是龍潭村第一家,隨后,村子越來越熱鬧,600多名遠走他鄉的村民返鄉,他們開了15家大小餐館、40多家民宿,為龍潭旅游發展的基礎服務形成支撐。
在龍潭故事還未開始之時,林正碌和他“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對于這個偏僻山村來說,實在過于另類。在他講起自己的理念和設想時手舞足蹈,村民們一度認為他就是個騙子。
而最終,林正祿和龍潭村都迎來了探索的機會。如今,來自全國各地學習經驗的團隊絡繹不絕,提及“龍潭經驗”,林正祿的回答直截了當,龍潭振興關鍵因素在于當地政府的作為。
在林正祿看來,屏南政府每年投入資金維護建設的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和潤物無聲卻至關重要的公共服務,是龍潭發展最大的保障。
如今,龍潭片區各個村落里,以畫室、圖書館為容器的公共空間中,聚集著很多年輕人,從七天學畫畫,到在此小住,融入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體驗,最后游客成了新的創業力量。因為他們,龍潭的鄉村振興散發著與眾不同的氣質。
新鄉村社區
清晨,生活在龍潭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打開新的一天。原住村民已經忙完了一大早的農活時,經營新業態的人們還未從睡夢中醒來,福寶一家卻是村里最早忙碌起來的。福寶爸媽原本在家鄉經營著一家培訓機構,在一次考察研學基地的時候來到龍潭,爸爸留下來創業,創辦了研學機構和民宿。兩年后,他們舉家搬遷至此,一歲半的小福寶就是在龍潭孕育出生的。
因為整個龍潭片區的興起,來此創業的人們有教育需求,更多村民也帶著孩子回鄉做起了旅游周邊,原本消失了的小學重新興辦了起來,村放映廳、衛生室等基礎服務也在逐步重建。
2019年開始,龍潭村委會出資,聘請回鄉村民建立起快遞驛站、美團買菜、購物兩個物流系統,搭建起“每日達”的便利通道。
村民陳孝二從前在福州賣水果,現在開民宿、向游客零售黃酒、運送快遞,是名副其實的斜杠村民,每天忙得團團轉。
鄉村振興的根本,就是讓村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龍潭村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證。
和那些回村固定興辦起營生的村民不同,謝璐璐只在周末和節假日從屏南縣城回到龍潭村,一大早,她會和爸爸媽媽一起,熬上三大鍋綠豆紅豆湯,再準備充足的食材,在村里最熱鬧的路邊支起飲料攤,等待游客的到來。
近年來,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水平是中央一號文件的重點,在龍潭村的發展過程中,便民服務能力和基層治理水平的升級與村莊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2019年,村里設立警務室。龍潭孩子陳小倩返鄉參加報考,成為一名輔警,日常在村里行走著,還獲得了一個善意的綽號。
福建省屏南縣公安局熙嶺派出所輔警 陳小倩:“街溜子”,你會看見我可能整天都在街上晃蕩,要么就是在新村民家里晃蕩著。因為龍潭村的游客的流動性比較大,所以時不時我們走家串戶,就是為了更好地了解來自全國各地的這些人在村里面一些動態。
作為鄉村生活的熱門目的地,龍潭村流動人口變動頻繁,登記工作也挺復雜。有了居住證,人們可以在當地購車上牌照,可以繳納社保,可以期待在未來,有更多豐富的功能逐步打開。
畫家曾偉是第一批擁有居住證的外來創業者,他更看重的是居住證賦予他們權利義務的象征意義。
2021年,龍潭村委會換屆選舉,有居住證的人們作為龍潭一員,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梅宏被推選為村民代表,曾偉則被推選為專門增設的村委副主任。他們從城市遠道而來,與原住村民一起,共同成為振興龍潭的力量。
每個周六下午,龍潭村以“啤酒音樂會”的形式歡迎游客們,如今已經舉辦了51場,龍潭希望通過這樣氛圍,給游客們留下印記,更希望有更多的人為龍潭的振興創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