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仁來瘋”在臺灣成熱詞。全球芯片制造業巨頭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勛在臺停留近兩周,其一言一行在島內備受關注。臺媒稱,“黃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人聲沸騰”“黃仁勛來臺,AI成為‘當紅炸子雞’,沾上邊的股票價格不斷上漲”,一時間,黃仁勛儼然成了“AI之神”。
同時,民進黨當局不僅提出要通過千億巨量采購,將臺灣打造成“AI島”,還表示要在4年內培育20萬名AI人才。全臺都被這股浪潮席卷之時,島內有識之士頻頻發聲,警醒臺灣不能陷入AI狂熱之中。
圖為黃仁勛演講。來源:中時新聞網。
“用愛發電如何擁抱AI?”
臺灣《聯合報》以“別因缺電使AI變悲哀”為題發文指出,AI產業耗電量龐大,若AI巨頭企業在臺擴大投資,電力是令人擔憂的問題。提出將在臺灣加碼投資AI超級電腦中心的黃仁勛更是坦言,要在臺灣發展,電力會是一大挑戰。
6月11日,在臺北舉行的“用愛發電如何擁抱AI?”記者會上,臺灣“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知名能源學者梁啟源指出,臺當局有關未來電力開發的計劃過于樂觀,但與實際進度恐有嚴重落差。面對缺電局面大談發展AI產業,電到底從哪里來?
對于質疑,臺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則回應表示,對臺灣電力有信心。但事實卻是,島內民眾連生活用電都無法得到完全保障,夏日用電高峰時,停電事件時有發生。更嚴重的是,電力緊缺其實只是臺灣發展AI產業的表面挑戰,更深層次的挑戰還在于臺灣的產業結構問題。
顧此失彼?傳統產業“相當辛苦”
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指出,現在臺灣的出口產品中,電子相關產品已達到三分之二,臺灣股市中電子股股價也在飆高,然而其他非電子的傳統產業出口則是相當辛苦,大部分傳統產業股股價也沒有隨著臺灣股市高漲而有變化。
林祖嘉提醒,臺灣制造業有將近290萬就業人口,其中電子相關產業的就業人數約81萬,只占27.9%。如果再加上服務業和其他產業,總就業人口約1150萬,其中電子相關產業就業人數只占7%。
他指出,電子產業的就業人數并不高,很難完全取代其他產業。臺當局的產業政策不能過于集中發展某個單項產業,應該要同時兼顧其他產業。
警惕經濟問題變社會問題
有臺媒報道,一名臺灣大學學生近日在島內社交平臺發文表示,聽完黃仁勛的“AI如何帶動全球新產業革命發展”主題演講后,開始陷入就業焦慮,感嘆不是理工科又不會計算機程序的人,之后可能就是被社會淘汰的那群人。該生更表示,看黃仁勛愈自信,她愈焦慮。貼文引發一大批臺灣大學學生紛紛留言表達同樣憂慮。
圖為黃仁勛在臺。來源:中時新聞網。
臺灣《中國時報》刊發社評“AI錦上添花 傳產更要雪中送炭”指出,如果臺當局產業政策只會錦上添花,而不知雪中送炭,未來幾年的產業失衡將更加難解,而所得分配、財富分配也將加速惡化。當經濟問題變成社會問題,就難以收拾了。
作者:希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