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一頭連著群眾生活的“小日子”、企業經營的“小生意”,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格局”,“雪中送炭、服務民生”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題中之義。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25年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一季度末,人民幣普惠小微貸款余額34.81萬億元,同比增長12.2%,增速比各項貸款高4.8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1.9萬億元。
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印發《銀行業保險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表示,要堅持又普又惠、堅持綜合服務。專家表示,要增強數字賦能,提高普惠金融風險監測、防范和處置能力。支持金融機構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優化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10多年來,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多層次供給格局逐步確立。但也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金融機構對對優質小微客戶重復授信和“掐尖”,普惠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等現象。
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副主任顧雷表示,《實施方案》首次擴大范圍,把小微企業、三農、新市民、脫貧人員、民營企業和其他重點幫扶人群納入了服務范圍,從“特惠”走向真正的“普惠”。要堅持“市場化和惠民性”并重經營原則,利用市場手段促進普惠金融業務更加精細、規范和高效運作,豐富普惠型金融產品,完善普惠型金融服務,實現“又普又惠、服務民生”的政策初衷。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要通過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壓降負債成本、提高經營效率,推動普惠金融服務“量增、面擴、價降”。強化金融機構科技投入,通過數字化降低成本、提高風險管理的成效,從而進一步形成支持小微企業融資的長效機制。
有專家表示,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不僅是頂層設計的“鴻篇巨制”,更要將其融入一線工作的“針頭線腦”。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正成為金融機構的核心課題。
“從業務實踐看,‘提質’體現在保險產品可保范圍持續擴大,其中小額理賠金額提升顯著;‘擴面’體現在對于特殊人群的關注,例如60歲以上老年用戶防癌險平均理賠金額同比增長20.4%。”元保集團創始人兼CEO方銳說。
當前,人工智能(AI)、大數據等科技賦能,正成為金融機構普惠“首貸”擴容、融資成本下降和保險保障精準滴灌的關鍵。
專家表示,AI+金融場景的創新探索,將推動我國普惠金融從產品層向服務層縱深發展。隨著大模型技術在金融等垂直產業的應用持續落地,將提升專業性、個性化數字普惠服務的可得性。
“AI 技術將成為打造保險高質量服務的核心支撐。”方銳認為,隨著AI大模型進入應用深水區,理賠難、理賠慢的痛點有望進一步破解。未來理賠將變得更加簡單快捷,實現醫療單據在線識別、理賠條件自動核驗、賠付金額自動計算并快速到賬。當用戶切實感受到理賠的便捷、透明與公正,這種由服務體驗改善所形成的正向循環,將推動我國保險業實現質的飛躍。
顧雷表示,建議妥善消除普惠金融潛在違規風險,把跨條線、跨層級、跨部門普惠金融創新活動統一納入監管,強調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科技監管能力,加強監管協同,形成監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