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豐富智慧應用,共話產業趨勢
從農林植保、物流配送,到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巡檢;從駕駛艙脫離車體后就能飛行的汽車,到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實現無人駕駛;從氫能無人機嶄露頭角,到為無人機機場定制的無人值守方案走向現實……
7月23日,2025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此次博覽會匯聚該領域近300家全球頭部企業,集中展示無人機、eVTOL等尖端產品,深度呈現低空基礎設施、智能制造與配套服務等,發布全球首發產品19件、國內首發產品25件,為我國低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智能飛控管理:全方位守護飛行安全
隨著低空飛行器數量激增和任務多元化,智能飛行控制的作用日益凸顯。本次博覽會上,研究機構和頭部企業紛紛展示自己在低空領域的技術優勢。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航空計算技術研究所即是其中一員。
該所精心推出“靈籌·機載電子超市”主題展陳,帶來三大層級百余款產品,吸引眾多觀展者駐足。“靈籌”是由該研究所自主打造的品牌,可集成顯控、飛控、通信等40余項關鍵功能,為eVTOL、無人機等全品類低空飛行器提供高安全性、低成本解決方案。
“依托自主研發的聯合計算平臺、多元感知傳感器和低空智能網聯體系,‘靈籌’可運用智能算法開展低空飛行路徑規劃,并將控制指令與飛控計算機聯動,幫助低空飛行器順利飛行。”該研究所通航產品事業部部長助理馮偉介紹,飛控計算機還能通過大數據分析海量飛行日志,發現影響飛行安全的關鍵因素,對飛控系統進行自我優化,從而提高低空飛行的安全性。
空域數字孿生:全生命周期高精度規劃
當前,AI技術正深度融入低空空域管理。借助遍布空域的雷達、5G-A基站、光學或聲學傳感器,各地搭建的低空空域管理平臺可實時采集飛行器位置、速度、高度等數據,在云端生成動態空域數字映像,構筑“數字孿生天空”。相關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智慧規劃、園區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畢模(上海)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展臺,產品經理劉帆介紹,運用低空空域管理平臺進行高精度規劃,不僅可以避免無人機相互沖撞,還能幫助無人機以最短飛行距離、最快速地抵達目的地。
“換句話說,就是對無人機流量進行優化管理,降低冗余使用率。”劉帆說,數字孿生技術已在多個文旅項目和“城中村”管理項目中落地,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空域數字孿生模型還可以模擬上萬架次無人機同時飛行的場景,幫助城市管理者制定合理的空域使用規則。此外,對于非法飛行,該模型也可以通過電子圍欄、軌跡跟蹤等方式實時介入處置,破解“黑飛”監管難的問題。
AI智慧“大腦”:全鏈條統籌低空機群運行
傳統無人機依賴預設航點,難以應對環境動態變化。如今,借助深度學習、垂類大模型等AI技術,無人機擁有了“看、聽、避、識”的智能感知本領。未來,AI將成為“無人機交通管制官”“無人機農場管理員”,實時感知全局、調配資源,使低空機群能夠有序運行。
本屆博覽會上,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攜新研發的垂類大模型技術亮相。作為國內首家交通垂類大模型企業,這家公司依托交通行業數據資源與全產業鏈場景沉淀,為城市交通建設、運維、管理提供AI技術服務與產品解決方案。
“巡檢無人機搭載AI視覺模塊后,我們通過AI大模型技術進行視頻影像分析,可以助力低空交通管理和基礎設施管理、養護。”工作人員吳天昊說。
在農業領域,心意植保(上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植保無人機,也配備了多光譜相機與AI圖像識別功能,能夠分析農作物長勢和病蟲害位置。
“我們用搭載50公斤水劑的無人機實現按需精準噴灑,在節省農藥同時能增產提質。”工作人員楊欣君表示。
據介紹,本屆博覽會持續4天。其間還舉辦30多場論壇活動,共話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推動我國低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