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讓破碎銘文跨越千年講述歷史
在博物館的角落里,你可能見過這樣一些石碑:上面刻著密密麻麻的拉丁文,但許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仿佛歷史故意隱藏了它的秘密。這些銘文,有的來自墓碑,有的刻在神廟的柱子上,甚至還有士兵在銅板上留下的家書。它們是了解古代社會的珍貴線索,卻常常殘缺不全,像一本被撕掉了幾頁的書。
修復這些銘文的工作,歷來是歷史學家的“拼圖挑戰”。他們不僅要懂拉丁語,還要熟悉歷史、地理、風格演變,甚至還要有點偵探的直覺。這是一項既耗時又高度專業化的任務,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
但如今,一段破碎的銘文不再意味著一段歷史的沉默。《自然》雜志最近報道了一項令人振奮的進展:一款名為“埃涅阿斯”的人工智能(AI)工具,正在幫助歷史學家跨越千年,填補那些被時間侵蝕的空白。
“埃涅阿斯”這個名字,正是古羅馬史詩《埃涅阿斯紀》中的主角,那位從特洛伊廢墟中走出、最終建立羅馬文明的英雄。而這款AI工具,也正以自己的方式,重建那段失落的歷史。
它是一個深度神經網絡,經過大量拉丁銘文和古代文獻的訓練,學會了識別語言模式、語法結構和歷史語境。它不僅能“讀”文字,還能“看”圖像——通過分析銘文的照片,識別出那些被風沙侵蝕得幾乎看不見的刻痕,推測缺失部分可能是什么,并結合已知的歷史資料進行聯想。
就像一位穿越千年的語言修復師,“埃涅阿斯”能夠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到最可能的匹配項。即使面對一段長度不確定的銘文,它也能給出多種修復建議,并評估哪種最符合當時的語言風格和歷史背景。
為了測試它的能力,研究團隊邀請了23位歷史學家,讓他們在真實的研究情境中使用“埃涅阿斯”。結果在90%的情況下,“埃涅阿斯”提供的建議都具有參考價值;而在確定銘文的地理來源和年代方面,它的輔助使判斷信心提升了44%。
更令人振奮的是,當人類與AI合作時,修復準確率遠高于任何一方單獨工作。歷史學家不再需要獨自面對龐大的文獻海洋,而是可以借助AI快速篩選出最有希望的線索,再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作出最終判斷。
“埃涅阿斯”的成功不僅在于它能填補文字的空缺,更在于它開啟了歷史研究的新范式,幫助人們重新理解語言如何隨時間演變、文化如何傳播、古老的部落如何擴張與衰落。
未來,類似的AI工具能幫助人們解讀更多古代語言,重建那些從未被發現的文本,讓被時間掩埋的聲音重新被聽見。
“埃涅阿斯”不只是一個工具,它是一扇通向過去的智能之門。在AI的幫助下,那些沉睡千年的石碑,終于可以講述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