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31日電 (記者許維娜)“當今世界,人工智能技術的競爭本質上是人才的競爭,而國際合作是提升我國AI人才全球競爭力的有效路徑。”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國際合作培訓處負責人、高級經濟師高燕飛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人工智能+”戰略領軍人才與創新發展論壇上介紹,我國提出的《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旨在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加強技術能力建設。具體包括完善人工智能和數字基礎設施布局,開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交流,合作推動數據依法有序自由跨境流動,提升人工智能數據語料庫平等多樣,支持在聯合國框架下建立人工智能安全風險評估框架等。
據了解,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為提升人才全球競爭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圍繞“走出去”與“引進來”,聯合有關部門圍繞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主題為南方國家舉辦“數字南方”品牌培訓項目。“這不僅有助于補齊我國數據技術短板,更能通過國際交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人才網絡,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力量。”高燕飛說。
人才要素是生產力要素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為更好地發揮政府對AI人才的引導作用,政府需從戰略統籌者、制度供給者、生態構建者、國際協作推動者四重角色發力。要留住人才,就要從人才的培、引、留、育上多下功夫,實現政府和人才的雙向奔赴,形成良性互動。高燕飛也強調,人才的引進,一定要立足于國情省情市情縣情,在自主可控的基礎上,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面對人工智能時代,傳統干部培訓體系如何轉型?高燕飛提出三大方向:
一是重塑思維與素養:將“數字素養”“AI思維”作為核心能力嵌入培訓全過程,培養干部對AI技術原理、應用場景、倫理風險及治理框架的理解力,使其具備運用AI輔助決策、優化治理的能力。
二是革新內容與模式:課程設置大幅增加數字經濟發展、智慧城市、網絡空間安全等內容;教學方式引入虛擬仿真、智能分析等技術,實現沉浸式、互動式、精準化培訓。
三是優化師資與資源:構建多元化師資庫,吸納科技專家、企業實踐者與跨界學者;整合線上優質平臺資源,打造動態更新的智能化學習資源庫,支持干部隨時隨地按需學習。
“人工智能時代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生態的競爭”,高燕飛總結道,“既要通過國際視野吸收全球智慧,也要以政策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既要推動教育變革培養新生力量,也要以開放姿態匯聚全球精英。”在她看來,人工智能不是顛覆,而是賦能——通過產學研用一體化培養模式,和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的評價機制,既能破解當下“卡脖子”難題,也能為智能時代奠定可持續的人才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