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以來,海河流域遭遇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灤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相繼發生洪水,一場與洪水的角逐逼向海河水文人。
為應對本次洪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派出多支水文應急監測隊聞“汛”而動,赴大清河北支南拒馬河、白溝河和中亭河跟蹤水頭演進、搶測洪峰流量,累計開展監測68站次,充分發揮了防汛“耳目尖兵”作用。
爭分奪秒跑贏洪水
南拒馬河走航式ADCP測流。受訪者供圖
24日夜,極端暴雨突襲河北保定易縣,白洋淀各條入淀河流水位全面上漲,南拒馬河告急,防汛形勢嚴峻。若洪峰流量繼續增大將達到啟用東淀蓄滯洪區的條件。如何決策?急需精準水文數據作支撐。
25日凌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水文應急監測隊隊長于洋接到應急監測命令,需立即赴南拒馬河開展“以測補報”,通過補充實測數據提升預報精度,為精準調度東淀蓄滯洪區提供支撐。
“接到任務后,我們迅速集結,抓緊了解南拒馬河實時水情,預判現場可能遇到情況,商討確定測報方案。”今年46歲的于洋已從事水文監測工作23年,對這種臨汛待命、迅速響應的工作狀態早已習以為常。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中,他曾帶隊輾轉京津冀多地近1個月,向后方傳回大量寶貴水文數據。
“我們的任務就是與時間賽跑,搶在洪水到來前測到第一手數據。”應急監測設備早已準備完畢,他迅速召集由5位“老中青”隊員組成的水文應急監測隊,清點裝車應急監測設備奔赴洪水一線。
早上9點半,監測隊抵達南拒馬河楊村斷面,此時河水安靜流淌,烈日當頭,現場跡象表明他們成功跑在了洪水前面。“時不我待,必須爭分奪秒在水頭到來前做好監測準備”。于洋立即組織隊員開展河流斷面查勘、資料收集、高程引測、斷面測量、無人機航攝等工作。
南拒馬河邊,高溫潮濕的空氣加之太陽直射,隊員們的衣服完全被汗水浸濕,汗水不斷滴落在記錄本和設備屏幕上。但這點困難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在上午11點前成功完成楊村斷面水頭各項水文數據的測量獲取,及時校正了洪水水頭到達的時間,為后方洪水演進計算提供了重要參考。
科技助力 新時代水文測報
洪水形勢瞬息萬變,不給人留半點喘息時間。
11點半,監測隊接到新指令:上游北河店水文站洪水水位持續上漲,該站點洪峰流量數據亟待精準測量。
于洋隨即將隊伍分為2組,一組繼續駐守楊村監測洪水變化。另一組由他帶領急赴北河店水文站,協調水文站人員共同應對即將到來的洪峰測報工作。
驅車半小時到達北河店水文站,現場洪水已漫過灘地,渾黃的河水流速很快,測流條件非常困難。來不及休息,于洋簡單了解測報情況后,便馬不停蹄到測驗斷面實地查勘水情。
“小白負責用手持式電波流速儀進行測流!”于洋立即分工。今年剛入職一年的“00后”水文新兵白浩淵迅速將雷達槍呈45度角對準水面,待流速穩定后將一個個數據記錄下來,快速計算實時流量之后將水情數據報給海河防總防汛指揮中心,同時共享河北、天津水利部門。
在現場,監測隊員還抓住漂浮物少的有利時機采用走航式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進行人工比測。ADCP的實時流速數據與自行走雷達波纜道測流同步進行,加上在空中盤旋的航測無人機拍攝洪峰演進畫面,空地結合,多元素融合運用,多手段交叉驗證,現代化水文監測的“科技武裝”讓監測數據更加精準。
白溝河畔“守夜人”
水文應急監測不僅是“運動戰”,更是“持久戰”。
南拒馬河水勢趨于平穩后,監測隊再次接到轉戰白溝河的命令。白溝河位于新蓋房樞紐上游,該樞紐是大清河北支洪水重要控制工程,當晚樞紐如何調度分洪以及下游蓄滯洪區是否啟用等決策,均需要精準的水文數據作支撐。
水文應急檢測隊員在夜間開展監測工作。受訪者供圖
20點,于洋帶領隊員抵達白溝河大橋,這里是新蓋房樞紐調度的主要參考斷面。經查勘,白溝河大橋長達1763米,水面寬達300米,水下情況非常復雜。
21點,監測隊報出白溝河大橋第一個流量數據。隨著時間推移,洪水水位和流量持續上漲,為了讓隊員能夠保存體力,于洋將現場人員分為2組,輪流施測流量,確保每半小時測報1次。
零時,午夜的白溝河褪去喧囂,高懸的明月靜靜地照著奔流的洪水,水面反射著粼粼月光,行人、車輛散去,只有水文應急監測隊不眠不休地施測、報汛……
26日凌晨5點,監測隊測得最大洪峰流量,此后水位波動變化,流量持續在高位,隊員一刻不敢放松,每半個小時發送出流量數據,有力支撐新蓋房樞紐的科學調度。
早上10點,待洪水流量平穩后,監測隊又接到新的命令,赴新蓋房分洪道和中亭河開展洪水沿程演進跟蹤監測。顧不上休息,收好設備,監測隊簡單吃過早飯便繼續向著水頭的方向前進……
7月25日以來,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水文應急監測隊繼續堅守崗位,與洪水賽跑,持續開展水文測報工作,為洪水演進預報提供及時準確數據支撐,用專業和擔當守護著江河安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