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山下,延安文藝紀念館,一支銅制指揮棒靜臥在展柜中。
日歷翻回到1939年的春天,34歲的冼星海,用這支小小的指揮棒,指揮延安魯藝合唱團唱響了《黃河大合唱》。這部誕生在窯洞中的民族交響,自此傳唱五洲,成為抗戰中凝聚民族力量的音樂史詩。
這是1939年冼星海指揮魯藝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的資料照片。
夏日的阿拉木圖,冼星海大街,陽光點亮了紀念碑上鐫刻的《阿曼蓋爾德》首句音符,也點亮了人們對于一段歷史的珍貴記憶。
1942年底,冼星海因故輾轉流落阿拉木圖。在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的幫助下,他以一名民族友誼與文化傳播者的身份在當地開展了大量藝術活動。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深情講述了這段故事。
兩卷音樂譜,見證著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短暫人生的輝煌成就。兩部交響詩,回響著中國和中亞人民抵御外辱、救亡圖存的共同心聲。
時至今日,《黃河大合唱》依舊被億萬中華兒女傳唱?!栋⒙w爾德》也已成為傳世佳作。跨越高原平湖的歷史合鳴,在新時代續寫下和平、合作、發展的嶄新樂章。
“長安復攜手,再顧重千金”。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時代正道上,“黃河驚濤”與“中亞長調”和諧共奏,既是對歷史的回望,也寫滿對未來的期許。中國正與中亞各國攜手共進,共譜新華章,共同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
統籌:畢曉洋 賀占軍
編導:盧燁 常能嘉
記者:付瑞霞 張博文 李任滋 鄭開君 馬崢
編輯:虞東升 周荻瀟 張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