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 經濟熱點問答|談判延期又施壓加碼 美最新關稅動作怎么看
新華社記者俞懋峰
美國總統特朗普7日宣布將從8月1日起分別對來自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25%至40%不等的關稅,并決定將“對等關稅”暫緩期截止日期延長至8月1日。一些美國媒體將最新系列舉措解讀為升級貿易戰之舉。
哪些國家面臨美國最新關稅威脅?金融市場和貿易伙伴如何回應美方動作?美政府將談判延期又施壓加碼背后有何意圖?
哪些國家面臨美最新關稅威脅?
特朗普當天在社交媒體上陸續發布他寫給日本、韓國等14國領導人的信函,稱將從8月1日起對這些國家征收25%到40%不等的關稅。
根據信函,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突尼斯、哈薩克斯坦將被征收25%的關稅,南非和波黑將被征收30%的關稅,印度尼西亞將被征收32%的關稅,塞爾維亞和孟加拉國將被征收35%的關稅,泰國和柬埔寨將被征收36%的關稅,老撾和緬甸則面臨40%的關稅。
同一天,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延長“對等關稅”90天暫緩期,將實施時間從7月9日推遲到8月1日。特朗普表示,8月1日的期限不是“100%固定的”,他將對此保持靈活性。
特朗普4月2日宣布開征所謂“對等關稅”,引發美國金融市場暴跌。在多方壓力下,他又在4月9日宣布暫緩對部分貿易對象征收高額“對等關稅”90天,但維持10%的“基準關稅”。
與4月宣布的“對等關稅”相比,此次日本和馬來西亞面臨的關稅從24%上調至25%,韓國、南非、印尼和泰國面臨的關稅持平,其余國家面臨的關稅有所下調,但較10%“基準關稅”均有大幅提高。
對于外界關注的美歐談判進展,特朗普此次致信對象中并未納入歐盟。歐盟方面此前表示,仍在爭取于7月9日前與美國達成一項原則性的雙邊貿易協議。
金融市場和貿易伙伴反應如何?
加征關稅的消息引發市場擔憂。7日收盤時,紐約股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94%,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下跌0.7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0.92%。在美上市的日本車企股價大跌,豐田、本田分別下跌4%和3.9%。
日本首相石破茂8日表示,對美國再度提高關稅感到“非常遺憾”,已指示相關閣僚在8月1日之前繼續談判,尋求達成能夠維護國家利益的協議。石破茂說,日美多輪談判仍未能達成協議,是因為“日本政府不愿輕易妥協,該要求的必須要求,該保護的必須保護,持續進行了強硬磋商”。
負責談判的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表示,若日美不能就汽車關稅達成一致,則貿易協議無意義。他還說,對日本來說談判沒有最后期限,日本不會犧牲農業利益以換取早日達成協議。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8日發表聲明說,新政府上臺后,雖在短時間內根據國家利益優先原則與美方進行了密集談判,但仍不足以就所有議題達成共識。韓國企劃財政部第一次官李炯日表示,美國總統就關稅問題致信主要貿易伙伴加劇了市場不確定性,韓國將密切關注相關進展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影響。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與工業部8日發表聲明說,單邊主義措施將干擾兩國商業活動、供應鏈及投資流動。希望與美方進一步磋商,解決尚未達成一致的問題,明確關稅范圍與影響,尋求及時完成談判的途徑。
南非總統拉馬福薩表示,77%的美國產品免稅進入南非,而美國卻對南非產品征收30%的關稅,這“不合理”。拉馬福薩認為,美方加征的關稅是基于其對兩國貿易平衡的特定解讀,但南非認為該解讀存在爭議。
美關稅動作釋放哪些信號?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在關稅暫緩期臨近結束時,特朗普正通過發送關稅信函升級貿易戰。不過,從選擇關稅對象、延長關稅暫緩期等動作來看,美方釋放出復雜信號,既有施壓他國盡快達成協議的威脅,又有受制于關稅反噬效應的現實妥協。
首先,特朗普政府希望以新關稅施壓加速推進貿易談判。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主管溫迪·卡特勒表示,特朗普決心對那些他認為行動不夠迅速的貿易對象施壓,但將日韓等盟友納入首批對象令外界感到意外。美國外交關系協會格林伯格地緣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修·古德曼表示,日韓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很難理解特朗普首先對它們發出威脅。
對于如何確定首批關稅信函對象,白宮新聞發言人稱“這是總統的特權,他就是選擇了這些國家”。
其次,特朗普政府延長關稅暫緩期,似乎認識到一味施壓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古德曼認為,如果立即實施“對等關稅”,金融市場可能會產生更嚴重動蕩,“許多美國公司和他(特朗普)的支持者都會不高興”。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執行副總裁兼研究部主任馬庫斯·諾蘭認為,不排除關稅新威脅又是“虛張聲勢”。
最后,系列關稅信函帶來新的不確定性。《華盛頓郵報》報道,外界尚難以清晰解讀一系列新政策的全部意圖,不清楚美國政府是在認真執行計劃,還是只想重啟陷入僵局的談判,但這兩種情況都加劇了經濟不確定性。
美國全國對外貿易理事會會長杰克·科爾文表示,繼續威脅加征關稅只會讓企業決策無所適從,削弱美國和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