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在2025上合組織國家文明對話現場拍攝的“共護文明·上合青年在行動”天津倡議發布環節。當日,由國務院新聞辦、中國外文局、上合組織秘書處聯合主辦的2025上合組織國家文明對話在天津舉行。新華社記者李然 攝
新華社天津7月26日電(記者郭方達、楊子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提起中國傳統文化,大衛·克羅索夫脫口而出這句詩。“藏在詩詞背后的是悲而不傷的美好意境。”他補充道。
近日,2025上合組織國家文明對話在天津舉行,300余位來自上合組織多國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的嘉賓相聚于此,克羅索夫正是其中之一。
對于出生在俄羅斯西南部的他來說,中國曾經是一個遙遠的國度,漢字則“一個字便是一幅繪畫”。幼時,他偶然接觸到漢字,對這個東方國度產生了興趣,去中國留學的想法在心里萌發。14年前,克羅索夫如愿來到了中國,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處學習中文。他對漢字的喜愛延續至今,還愛上了書法、詩詞等。
像克羅索夫一樣,越來越多上合組織國家青年因傳統文化與中國相識。2002年通過的《上海合作組織憲章》將文化領域合作列入組織宗旨。20多年來,在成員國共同努力下,上合組織文化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自2019年,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依托南開大學“中外青少年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實踐基地”開設京劇實訓課程,為留學生領略中國傳統文化提供機會。
南開大學俄羅斯籍留學生易國璐說,舞蹈、歌曲等多種藝術形式都在京劇中有所表現,這種特殊的魅力令人難忘。自開課以來,已有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參與了京劇訓練,其中不乏來自上合組織國家的學生。
在對話活動期間,前巴基斯坦總理特別助理扎法爾·烏丁·馬赫默德說,在沖突頻發的世界,人們首先需要相互了解,培養包容心理,才能和諧共處。
近年來,圍繞人文合作交流,上合組織形成了諸多合作機制,舉行了一系列開創性活動。民間友好論壇、青年交流營、青年發展論壇等品牌活動促使多國人士增進了解,百余所上合組織成員國高校加入合作網絡,為數千名青年提供訪學機會。
對話活動現場,泥人張彩塑、鄭氏漆器、楊柳青木版年畫等頗具天津地方特色的非遺項目令嘉賓們駐足,不少展品融合了現代審美。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鄭勇和說,通過現代工藝和藝術設計思路,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傳播的路徑愈發寬廣。
體驗漂流漆工藝彩扇制作后,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阿拉伯語版外籍專家葉欣欣顯得很興奮。她表示,埃及也有類似的藝術表達。
中國外文局中東歐與中南亞傳播中心印度籍專家德偉說,過去,世界對中醫等傳統文化感興趣,如今人們對現代中國也充滿好奇,在傳統文化傳承保護領域的“守正創新”能夠讓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