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29日,來自日本多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訪內蒙古通遼市,深度感受當地人文發展與生態之變。
盛夏的內蒙古扎魯特旗山地草原,草木蔥蘢,滿眼青翠;科爾沁左翼后旗的努古斯臺治沙項目區內,水波蕩漾,綠意盎然;庫倫旗銀沙灣,塔敏查干沙漠景色宜人。
“這里風景優美,氣候涼爽,民族風情獨特,令人印象深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教授加茂具樹身著蒙古袍高興地說。在位于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的山地草原腹地,日本專家學者觀看頂碗舞、呼麥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表演,深入領略蒙古族傳統文化。
7月28日,參訪的日本專家學者在扎魯特旗合影。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在扎魯特旗版畫院,日本專家學者紛紛駐足,觀看版畫刻制、拓印制作流程。版畫藝術家安玉民介紹,扎魯特版畫運用“留黑”大面積陽刻等手法,寫實、質樸、線條粗獷、藝術效果強烈。日中友好會館會長,日本前駐華大使宮本雄二說:“中日兩國可以以藝術為紐帶,進一步加深民間交往交流。”
7月28日,在扎魯特旗版畫院,參訪的日本專家學者觀看版畫作品。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后旗努古斯臺科爾沁沙地“雙百萬畝”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區,片片樟子松映入眼簾。“以前是沙漠,現在竟有數百個湖泊?”日本中央大學綜合政策學部教授服部龍二驚訝道,“難以想象,短短二十多年間,科爾沁沙地竟變成了‘森林’。”
日本東海大學健康學部教授堀真奈美對中國如何實現治沙奇跡感到好奇。科爾沁左翼后旗林業工作站朝克圖向她介紹:“這里曾經是草原,因為過度放牧導致沙化嚴重,一度危及農牧民生產生活。經過努力,我們創新出一整套的科學治沙方法,通過淺埋滴灌技術,把苗木成活率從50%提高到90%,實現了綠進沙退。”
回顧此次參訪,宮本雄二說:“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和日中友好會館共同努力,成功創辦了‘中日友好與人文交流’論壇這一平臺,為未來交流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次參訪的日方學者都很年輕,我相信,中日兩國的年輕人可以通過這一平臺更多更好地交流,中日兩國的民間交往也會越來越好。”(記者連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