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創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指導意見》,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制定了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辦法,有扶貧協作任務的地方因地制宜制定了扶貧協作規劃,出臺了具體實施意見。江蘇蘇州與貴州銅仁在新時代脫貧攻堅進程中,發揮各自優勢,有力有序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扶貧協作工作,為銅仁市脫貧攻堅連戰連捷作出了重要貢獻。蘇州與銅仁扶貧協作是新時代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創新實踐,豐富了我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經驗,為欠發達地區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作用助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鑒。
1.新時代東西部扶貧協作創新實踐的生動呈現
以系統性思維把握扶貧協作基本規律。對口幫扶必須因地制宜,而不是把產業簡單移植。只有深入了解被幫扶地區的優勢在哪、短板是什么,看清形勢,找準路徑,扶貧協作才能真正有效果。2017年至今,蘇黔兩省主要領導互訪考察6次,蘇州銅仁兩市主要負責人互訪12次,多次召開聯席會、座談會、專題會,研究具體問題,出臺具有針對性的協作方案,推動蘇州銅仁扶貧協作工作落地落實,為銅仁全市脫貧攻堅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在2017年以來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中,蘇州市和銅仁市均兩次被評為“好”的等次。蘇州與銅仁的扶貧協作創新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以人才交流提質增效促進扶貧更扶智。兩地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對口交流,提升相關人才的業務技能和專業素養。2017年以來,蘇州銅仁兩市互派掛職和交流黨政干部707名、專技人員2775名。蘇州市幫助銅仁市培訓黨政干部5716人次、專技人員16227人次,有效提升了銅仁市干部人才的綜合素質。2018年開展的21個教育和醫療“組團式”幫扶試點,從管理理念到技術革新全方位提升了銅仁中小學校和醫院管理水平。太倉市與玉屏縣合作開展的教育“組團式”幫扶模式作為國家發改委第二批新型城鎮化試點經驗在全國推廣。
以拓展產業深度合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貧困地區由于現代營銷意識不強、產銷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往往陷于“產品賣不出去、賣不上好價”的發展困境。近年來,蘇州銅仁兩地通過“江蘇企業+貴州資源”“江蘇市場+貴州產品”“江蘇總部+貴州基地”“江蘇研發+貴州制造”等模式,深化農業、工業、文旅等產業的全方位合作。蘇州向銅仁輸出開發區建設經驗,兩地結對縣級市(區、縣)合作共建了19個產業園區。其中,銅仁·蘇州產業園成功獲批國家級和省級雙創示范基地以及貴州省級高新區。探索形成消費扶貧“五到位”聯動模式,蘇高新集團及食行生鮮電商公司與銅仁市萬山區合作建設農產品供應鏈示范基地,為“黔貨出山”消費扶貧提供了借鑒經驗。
以勞務協作內容創新推動人力資本持續提升。蘇州銅仁兩市將勞務協作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措施。雙方互設14個勞務協作工作站,蘇州幫助銅仁建成市內首個固定的人力資源市場,針對蘇州用工市場需求合作舉辦勞務協作技能培訓。推動雙方中職院校合作辦學,實施技能人才“千人”培養計劃,創辦“1+1+1”就學就業脫貧“銅仁班”,全力打造“產業軍?!?,為銅仁未來發展儲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蘇州銅仁兩地多措并舉,采取復工專列、包機、包車等“點對點”方式,著力解決銅仁務工人員赴蘇返崗難、就業求職難和蘇州企業用工缺口大等問題,真正做到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以“攜手奔小康”行動探索區域精準幫扶新路徑。來自蘇州的幫扶力量,為銅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蘇州市各級政府、單位、企業與銅仁市廣泛結對,實現對銅仁319個深度貧困村以及鄉鎮以上中小學校、醫院結對幫扶全覆蓋。昆山與碧江兩地開展的“七結對”模式,張家港市善港村與沿河縣高峰村從支部聯建、文化共建、鄉村治理、產業同建等方面開展的“全面結對整村幫扶”模式等得到各方肯定。
2.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社會動員、凝聚各方力量,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兩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脫貧攻堅格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頂層設計,是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化發展的基礎。蘇州和銅仁將堅持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節點化、節點責任化,把準扶貧協作“方向盤”,全力推動蘇州銅仁扶貧協作高質量發展,助力銅仁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沿河縣順利摘帽,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堅持以共建共享為原則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構建多元化的社會扶貧主體。這是東西部扶貧協作體系拓展的重要內容。蘇州銅仁兩地在協作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始終堅持不蠻干、不亂干,充分尊重市場價值規律,把握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充分發揮優勢互補,共建共享。蘇州銅仁兩地在政府主導推進扶貧協作的同時,下大力氣培育多元化的社會扶貧主體,倡導民營企業扶貧。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發揮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等優勢,通過資源開發、產業培育、市場開拓、村企共建等多種形式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培訓技能、吸納就業、捐資助貧,參與扶貧開發,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堅守生態紅線。守住銅仁的青山綠水,因地制宜科學開發、科學發展,讓銅仁當地的百姓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不斷增強銅仁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的自我發展能力。這是東西部扶貧協作成效提升的關鍵。蘇州與銅仁的扶貧協作,除了出錢出物外,還針對銅仁產業發展問題采取了產業園區共建、引導產業轉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一系列扎實舉措。銅仁市切實加強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工作。張家港市幫扶銅仁沿河工作隊帶著“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的張家港精神,以現身說法的形式開展志智雙扶工作,激發沿河當地廣大干群的脫貧信心和熱情,描摹出一幅一起脫貧共奔小康,筑夢未來,揚帆起航的生動畫面。
堅持對口支援與雙向協作相結合,努力建立完善蘇州銅仁兩市協同發展、雙向循環機制。東西部扶貧協作雙方各有優勢劣勢。只有根據實際了解援受方所能所需,將各自所能所需緊密結合,才能在能需互促中形成優勢互補、劣勢互彌,攜手并進、共建共享共贏的工作格局。蘇州和銅仁在扶貧協作中著力探索新途徑新模式。比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生態資源轉化,放大生態效應,促進共建共享機制形成。再如,將鞏固脫貧成果作為雙方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動力。這既加快了貴州的全面脫貧、鞏固脫貧成果,又為蘇州在新征程中開放再出發注入新激情新動能,也在人才協作合作中構建起鍛煉培養干部隊伍的新平臺。
(作者:黃承偉,系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發展中心主任、國務院扶貧辦—北京大學貧困治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