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16日電 (鄭瑩瑩)作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中國首個國家級工業展會,由中國國家有關部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簡稱:工博會)15日至19日在上海舉行。在本屆工博會上,“中國牌”航天制造受到關注。
火星探測器:地火旅行已經持續55天
在本屆工博會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展區,1:3比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模型盡管“貌不驚人”,但仍是憑借探測火星的知名度成為展區里的“明星展品”。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于2020年7月23日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托舉下成功發射并進入地火轉移軌道。截至9月16日0時,探測器的地火旅途已經持續了55天。
在經歷了發射、地月合影、第一次軌道修正后,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當前正以每天約40萬公里的速度遠離地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火星環繞器副總設計師朱新波在受訪時說,這是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承擔本次任務中的環繞器總體設計與研制工作,從2010年開始,上海航天在火星探測方面花了10年時間,其研制挑戰是:環境復雜、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制動捕獲等很多任務都是一次性決定成敗。
朱新波說,環繞器要到明年2月開始“大考”,現在研制人員的主要任務是關注器上遙測的微小變化,判讀其健康狀態。

地月合影:背后的“攝影師”首次亮相
一個多月前,中國火星自主探測任務傳來一張地月合影,這張照片背后的“攝影師”正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制的光學導航敏感器。
記者在現場看到,光學導航敏感器“長相”像是一個黃銅色的長筒照相機。據稱,此次參展工博會的產品,是正在太空翱翔的光學導航敏感器的“孿生”工程件,這是該產品在公眾場合的首次亮相。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控制所光學導航專家鄭循江介紹,事實上,光學導航敏感器的功能不僅是拍照,它的主要功能是“天問一號”的“眼睛”,“天問一號”正是通過它看著火星并自主飛向火星,如果沒有它,探測器就像盲人一樣,需要在他人的幫助指引下前往火星。
光學導航敏感器安裝在探測器上,可以在飛向火星的過程中對火星成像,通過確定圖像中火星的中心和半徑,獲取火星相對探測器的實時位置信息。與傳統的無線電導航不同,光學導航敏感器所應用的光學自主導航不需要地面人工干預,這也是支撐中國未來進一步走向宇宙更遠空間的一項重要技術。

北斗系統:從區域到全球的“標志性首發星”
本屆工博會的中國科學院北斗衛星展區,以圖文、模型等方式展示了這些年北斗衛星的建設歷程。展品之一就是:2015年3月中國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的1:4縮比模型。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導航衛星研究所所長沈苑介紹,之所以展出這顆衛星,是因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義,“這顆衛星標志著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北斗二號走向北斗三號,也就是從區域運行走向全球拓展。”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20多年間,中國組織了44次北斗發射任務,先后將4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今年,北斗三號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入網工作。
沈苑說,在2009年立項實施的北斗三號系統建設歷程中,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承擔了2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及10顆北斗三號MEO組網衛星研制任務,“今年,北斗三號系統建成了,我們想把這樣一顆具有意義的衛星在此展出。”
在本屆工博會上,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北斗三號中科院導航衛星”還獲得了“特別大獎”,該衛星攻克相控陣星間鏈路等50余項關鍵技術,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助力中國北斗系統提前完成全球組網建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