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大地萬象新——寫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際
9月的康巴大地,麥浪翻滾,鮮花搖曳,怒河奔騰,高山疊翠,滿懷喜悅的漢藏等各族群眾在歡聲笑語間甩動長長的飛袖,跳起熱鬧的鍋莊舞,共同迎接新中國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的好日子。
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正確指引下,古老而神奇的康巴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巨變,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持續改善、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安居樂業”的嶄新局面。2019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388.46億元,是1950年的1142.5倍;201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31元,是1950年的137.7倍。
行走在甘孜,到處可見山植樹、路種花、河變湖(濕地),記者采訪中遇到的每一位農牧民都對眼前發生的變化贊嘆有加。站在稻城縣城旁邊的緩坡上,家住附近的村民扎西指著不遠處的青楊林說:“多虧了這5萬畝青楊林防風固沙,我們現在出門再也不用吃沙子了。”
甘孜曾走過無序大規模開發森林、礦產資源的彎路。面臨由此帶來的環境危機,甘孜大力推進退耕還林、沙化治理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群眾放下斧頭,拿起鋤頭開始種樹,生態漸漸得到恢復。“這幾年家鄉美麗的環境吸引了許多游客,大家當向導、開民宿,生活越過越好,更加懂得保護和珍惜環境的重要性。”扎西黝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村村寨寨喲,都通了路喲,家家戶戶噻,富裕了喲……”大渡河邊,康定市姑咱鎮若吉村魚通山歌傳承人徐萬忠站在村口,放聲歌唱,歌聲里滿是對幸福生活的由衷贊美。
甘孜是四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2013年底,貧困村1360個、貧困人口22028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3.17%,18個縣市均為深度貧困縣。
在各級各地的大力幫扶下,甘孜州深入實施住房安全、產業、就業、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等七大扶貧攻堅工程。2017年瀘定縣在全州率先摘帽,2018年康定、丹巴、九龍、鄉城、稻城5個貧困縣(市)成功摘帽,2019年其余12個縣全部通過省級評估驗收。如今,全州13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22986名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不足1%的剩余貧困人口基本達標,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23%。
在甘孜,脫貧致富是一項涉及17個扶貧專項方案的綜合工程。瀘定縣固包村的74歲老人馬德福種上花椒和中草藥還了欠債;丹巴縣甲居一村低保戶阿布澤朗治好了病,還蓋了新房開民宿;石渠縣村民尼瑪拉姆接受了外科自體肝移植手術,還治好了包蟲病……一個又一個貧困群眾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過上了小康生活。
甘孜建州70年的歷史,是書寫康巴兒女幸福生活的紀念冊,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實踐,是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正確性集中體現,各族群眾將牢記黨和國家恩情,更加堅定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敖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