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腳下的水口村,三面環山,一面環水。圖為8月25日,航拍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溫湯鎮水口村,曾經貧困村如今旅游點。劉占昆 攝
(中國減貧故事)一個江西山村的脫貧情話:我“氧”你
中新社江西宜春9月22日電 題:一個江西山村的脫貧情話:我“氧”你
作者 吳丹鳳
水口村再也不怕村民“離家出走”了。
18年前,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被“氧氣”眷注的水口村,曾試圖圈住一村人,不想卻被貧困撕開了口。靠砍毛竹、種梯田為生的村民吃不飽飯,紛紛外出,只剩百余老弱婦孺。而今,戶口已遷走的村民四處打聽怎么回來。
水口村黨支部書記劉平華2002年初到任時,這個隱匿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溫湯鎮明月山腳下的村子,仿佛裂著口。村民四散而去,有人揚言“拼了命也要離開這個窮山窩”。他知道,村靠人撐,再窮下去,村子行將消散。
村民周自濤在浙江從事土建工作時,不年不節、無人生病,就回不了家。曾艷七年前在宜春的廢品回收作坊打工,月收入不足1000元(人民幣,下同),更幫襯不了老家獨居的母親。張根和父親都曾外出務工,一家人聚齊成了難事。他們在外時常想念故鄉,盡管故鄉是個貧困凋敝的僻壤。

留在村里的劉平華過得也不如意,宜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溫湯鎮原黨委副書記焦靜回憶道,劉平華當年去鎮里開會時總挑后排坐,因村窮則頭垂,到處受窘。
2012年中國約260萬個自然村中,仍有12.8萬個村子,如水口村一樣,被貧窮的泥淖困住。自2015年中國決戰脫貧攻堅以來,成果卓著,截至今年3月,僅剩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
隨著溫湯鎮成為旅游度假和溫泉康養名鎮,水口村也盼來了轉機。劉平華打算帶領村民創辦“農家樂”,村子森林覆蓋率達93%以上,空氣中負氧離子高達每立方厘米8萬多個,堪稱天然氧吧,富硒山泉隨處可取,加之特色民俗和傳統農耕活動,“應該能吸引游客”。

“哪里有人會來山溝溝吃飯?”大家不敢貿然嘗試。2013年,劉平華出資13萬元,與村民合伙創辦第一家農家樂“王龍農家餐館”,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迎來了上海、浙江、湖南等多地游客,一年便收回成本。此后他積極幫助村民開店、介紹客源,還動員他們養魚、養雞,簽訂包銷合同。
水口村這艘“沉船”,漸漸浮出水面,回家后的村民也如魚得水。周自濤告訴記者,他2014年回村創辦了“農夫之家”,“年收入四十萬余元,村子冬暖夏涼,比在外舒服多了”。一旁的劉平華昂首微笑,忍不住插話:“這在我們村也就是中等收入水平”。

自2017年開始,精品民宿紛紛在此落地。在明月山管委會的幫助下,一個有明月有路燈、有梯田有公路的鄉村景點“長成”了。同年,宜春市在水口村實施秀美鄉村建設試點工作。在改造舊房能獲得補貼的政策吸引下,村民紛紛返鄉創業。
水口村的農房改造“修舊如舊”,映入中新社記者眼簾的并非突兀的歐式別墅,而是與山水相映成趣的土夯墻、灰屋頂。房內擺設依房主審美不一,現代化設施齊備。
張根去年也在村里“扎下根”,創辦了“鄉水農情農家樂”,目前月收入達5萬元,不再擔心被貧困的風刮跑,飄落他處。

劉平華說,截至目前,全村已發展農家樂38家,精品民宿9家,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00萬元,解決200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全村592人,在外務工的不足30人。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確保一個不落下,中國對1113個脫貧難度大的村實施掛牌督戰,同時多措并舉鞏固脫貧成果。擁山抱水的水口村今年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也迎來了新機遇。

外地游客來來往往,但村里那些“慢條斯理”、有滋有味的場景,并未被打擾:微風吹過,稻稈跟著律動,張根和父親在門前舂糍粑;曾艷從山上采完野生洋荷姜進門時,媽媽已經為家里的“勤耕農家樂”點好手工豆腐;周自濤照舊沏上一壺花茶,在他腳畔,小雞啄食、貓狗酣睡。
下午五時左右,天邊噴涌晚霞,村民各自在家里、農家樂的廚房忙活開了。炊煙裊裊,是村民喚家人的情話:回家吃飯了!處處炊煙,是老村喚村民的情話:回來我“氧”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