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所長王貽芳4月28日在北京表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布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大科學裝置,在建和運行的大科學裝置達57個,已覆蓋主要科研領域,部分設施綜合水平邁入全球“第一方陣”。
2024中關村論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論壇當天在北京懷柔科學城舉行,王貽芳院士以《大科學裝置:不同類型、不同組織方式、多樣化的科學目標》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4月28日,2024中關村論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論壇暨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成果發布會在北京懷柔舉行,王貽芳院士發表主旨演講。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王貽芳指出,大科學裝置以聚焦科學技術前沿,具有科研、技術、工程三重屬性且跨領域、學科交叉的綜合性,以及建設體量大、周期長等特點,體現國家整體研究實力和創新能力。
按照科學用途,大科學裝置可分為三類:一是公益基礎設施,主要為國家經濟建設、安全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信息服務,屬于非營利性、社會公益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遙感衛星地面站、長短波授時系統、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等。
二是專用研究設施,具有特定科學領域的重大科學技術目標、明確具體的科學目標,科學用戶群體也比較集中,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江門中微子實驗、核聚變實驗裝置、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等。
三是公共實驗平臺,為多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提供支撐性平臺,有多學科大量用戶群體,如中國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合肥光源等。
4月28日,2024中關村論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論壇暨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成果發布會在北京懷柔舉行,王貽芳院士發表主旨演講,介紹大科學裝置科研成果應用領域。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他透露,作為下一代公共實驗平臺和探索微觀世界的利器,中國科學院高能所正在懷柔科學城積極推進建設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其注入器已出束,預計2024年底發射第一束光,2025年啟動試運行。
中國未來需要規劃、設計、建設更多真正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爭取獲得重大科學成果。同時,“要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同行加入我們的團隊,使用我們的裝置。而只有真正領先的裝置,才能吸引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王貽芳總結強調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