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九江6月19日電 題:云霧之都廬山如何以氣象添彩生態旅游、助力低空經濟?
作者 袁汝晶
“疑是銀河落九天,古人誠不欺我!”
6月,細雨綿綿的廬山腳下,面對云霧飄渺、云瀑飛瀉,宛如李白筆下詩詞再現當世的壯麗景觀,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打卡游客們紛紛發出由衷的驚呼與贊嘆。
航拍江西廬山瀑布。(中新網 資料圖)李劍濤 攝廬山,這座留下眾多文人墨客足跡和不朽詩篇的名山,自古以來以其獨特而瑰麗的云霧景觀聞名遐邇。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的云霧景觀是其自然風光中的一大特色,不僅有其獨特的美學價值,承載著科研的重任,更是用其如夢似幻的氣質將廬山的典雅襯托到了極致。夏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揭開廬山云霧的神秘面紗。
從觀天識云到化云為雨
每年5月至9月,是廬山云海云瀑出現的集中期,氣流在這里和山地默契配合,生成的水汽凝結不易擴散便成了云、霧。根據氣象觀測記錄,廬山一年霧日最多達223天,最少的也有158天。
6月14日至15日,首屆“中國云霧暨低空經濟氣象服務”學術研討會在江西廬山舉辦,60余位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集聚于此進行思辨與對話,揭示云霧奧秘。
“廬山氣候獨特,是天然的云霧科研試驗場,廬山云霧物理試驗基地在云霧模擬、預測、人工增雨試驗、消霧技術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熊紹員在研討會上表示。
早在20世紀50年代,廬山便建立了云霧觀測試驗基地,開展人工增雨試驗。科研人員還在廬山探索消霧技術,相關成果已在國內很多機場、港口中應用。
可以說,廬山是我國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培養我國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工作者的搖籃。江西省人工控制天氣研究所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云霧研究所均設在廬山,是天然的云霧研究的理想場所。
“這里不僅是云霧降水的綜合觀測基地,也是人工影響天氣新技術中試基地,更為國內外云霧物理和人工影響天氣科研業務機構提供了開放式云物理實驗綜合平臺。”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主任李集明說。
圖為江西廬山牯嶺山城在云霧繚繞中若隱若現。(中新網 資料圖)胡曉山 攝以“氣象之美”添彩生態游
“變幻莫測的云霧奇觀,不僅是廬山的特色文旅資源,也是無數文人墨客的創造靈感來源,李白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蘇軾的‘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唐寅的‘匡廬山高高幾重,山雨山煙濃復濃’等千古名句流傳至今。”提起廬山的云海,九江市委副書記、市長蔣文定贊不絕口。
今年“五一”假期,廬山景區閘機客流量為60.23萬人,同比增長16.7%,其中山上核心景區客流量為25.74萬人。網友紛紛在網絡平臺上曬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美景觀,遠遠望去,瀑布宛如從天空的云朵中,奔涌而下,無比壯觀。
“云海”“云瀑”等云霧自然景觀一直是廬山文旅經濟中的“網紅”打卡項目,江西氣象部門趁熱打鐵,陸續推出云霧觀賞游、云霧攝影游等旅游線路,打造特色鮮明的云霧旅游氣象服務品牌,助力廬山發揮云霧資源在旅游經濟開發中的重要作用,力爭讓“網紅”變“長紅”。
風來云霧起,山倚清茶沁。提到廬山云霧,愛茶人士的第一反應,必定是有著1400年栽種歷史的廬山云霧茶。此茶長年受到流泉飛瀑的滋潤,形成了“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的“六絕”特色。
記者了解到,目前廬山市茶葉種植面積達到7.8萬余畝,產量850余噸,綜合產值27億元以上,現有各類茶葉生產經營企業98家。今年4月,國際茶葉委員會(ITC)授予廬山市“世界名茶名泉之都”稱號。
航拍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茶科所茶場的1000多畝茶園,云霧繚繞。(中新網 資料圖)傅建斌 攝氣象助力江西低空經濟“乘勢扶搖”
江西是傳統航空大省,也是全國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拓展省份之一。如何以“氣象之美”打造“廬山,中國云霧之都”,助力低空經濟乘勢“起飛”,是此次研討會一大熱門話題。
江西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傅敏寧表示,廬山是中國云霧研究和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發祥地,廬山云霧物理綜合試驗基地已成為國內一流的云霧物理綜合試驗基地和開放式試驗平臺。
“低空飛行區域處于大氣的邊界層和對流層當中,是風云雨雪各種天氣現象發生發展的空間,因此低空經濟離不開氣象的保駕護航。”傅敏寧介紹,江西氣象部門建成國內首個“通用航空氣象服務臺”,將以通航氣象服務為突破口,全面推進江西氣象社會服務現代化,為低空經濟在贛鄱大地“扶搖直上”添薪續力。
此次研討會上,“江西省奇象氣候生態價值實現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也預示著一個更加健全、暢通的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果轉化體系正在形成。
據了解,該院將圍繞“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科技創新”主線,致力于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領域前沿及共性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等內容,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我們將努力通過氣象社會服務現代化融入到各行各業,融入到低空經濟和旅游經濟發展當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江西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傅敏寧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