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4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天威24日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突發環境事件從數量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但仍然呈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
據介紹,自2013年以來,全國突發環境事件數量由每年700余起下降到300起左右,最近兩三年在每年200起左右,其中重大事件每年兩起左右,較大事件每年十起左右。李天威說,突發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還沒有根本改變,基于化工企業的產業布局,中東部地區突發環境事件的數量相對較多。
中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危化品交通運輸結構不夠合理等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變。李天威表示,全國有7000多座尾礦庫,油氣管道總里程超過16.5萬公里,每天通過道路運輸的危險物品近300萬噸,全國現有化學物質約4.5萬種,每年還要新增上千種,這些化學物質在生產加工、使用消費、廢棄處置等各個環節,全流程都有可能進入環境。這種結構性、布局性的風險長期存在,并處于高位運行,對環境安全造成巨大的壓力。
從污染類型來看,近十年來,全國約四分之三以上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水污染,約一半的突發環境事件涉及大氣污染。部分環境事件造成了水、大氣、土壤多介質的污染。
“突發環境事件時空分布不確定性非常強,誘因復雜,涉及的污染物種類多,環境影響大,敏感程度高,防范處置的難度比較大。”李天威坦言,突發環境事件往往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一旦事件造成水源地污染或有毒有害氣體的泄漏,就可能對周邊民眾的身體健康、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也會造成較大的社會問題,容不得半點疏忽。
“可以說,我們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工作有點像足球比賽守門員一樣,”李天威說,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是生態安全底線、生命線和基本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