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7月9日電 (記者 許婧)由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工程樣機“開拓二號”日前成功完成海試。此次海試,創下了我國深海采礦領域的6項紀錄,技術性能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由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制的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工程樣機“開拓二號”日前成功完成海試。資料圖。上海交通大學供圖當天,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聯合上海市發改委、市科委、上海交大舉辦“每月一訪”集體采訪活動,相關負責人在上海長興海洋實驗室介紹了這一重大成果。
“海底地形崎嶇,海況條件比較復雜,海底采礦裝備不僅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來去自如,還要具備開采和收集能力,并且能有效地回收,這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海試的考驗。”此次海試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教授楊建民9日介紹說,長期以來,深海采礦在國際上存在三大技術難題:一是礦區海底地形異常復雜,裝備安全行進困難;二是深海礦產賦存形式與物理特性復雜多樣,高效開采收集困難;三是深海重載作業裝備在海上風浪條件下,安全布放回收困難。
楊建民表示,這次深海試驗,“開拓二號”在海底多金屬結殼與結核礦區,連續成功完成了5次下潛,其中4000米級深度1次,2000米級深度4次,采礦車分別達到了1802.4米、1929.9米、1955.8米、2048.5米和4102.8米等深海海底。
據介紹,“開拓二號”的研發,共實現了國內同類研究的6個“突破”:首次實現深海重載作業采礦車布放作業水深突破4000米大關,達到4102.8米,并獲得了大量多金屬結殼、多金屬結核等深海礦產樣品;首創深海復雜海底地形高機動行進技術,實現30度以上陡峭海山、深海稀軟沉積物等各種復雜海底地形的安全、穩定行進;首創深海多礦類復合鉆采技術,實現對多金屬結殼、多金屬結核等不同類型礦石高效開采與收集。
“開拓二號”深海采礦樣品。中新網記者許婧攝首創深水重載作業智能精細控制技術,形成作業路徑智能規劃、跟蹤與避障能力,實現深水厘米級精準定位;首創非金屬纜深海重載布放回收技術,實現4100米水深重載裝備布放回收,安全工作負載等指標位居國內前列;創新深海環境擾動監測評估技術,采礦車還搭載了環境監測系統,對海底羽狀流生成擴散、水下作業噪聲等環境影響情況進行了全面監測與評估,為我國深海礦產資源勘探與綠色環保開采提供了珍貴的一手材料和數據。
“‘開拓二號’海試是系統級項目,考驗的不僅僅是采礦車在深海高壓環境下的性能,對重載作業布放回收系統也是重大挑戰。采礦車、光電復合纜和絞車沒有經過實海驗證,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團隊成員、上海交大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副教授劉明月說,在海試過程中,上海交大師生三代“船海人”通過多學科合作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在海試過程中,上海交大師生三代“船海人”通過多學科合作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資料圖。上海交通大學供圖楊建民受訪時稱,深海采礦,對一些重要材料,實現自主采掘、儲備是很重要的。我國深海礦產資源從勘探向開發,“開拓二號”或將作出重要貢獻。
大洋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是典型海洋高科技產業,將帶動海洋諸多產業的前沿與顛覆性技術研究,形成新興產業增長點,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上海作為海洋工程裝備科技創新重鎮,擁有一批致力于深海資源開采的科研創新資源,研發優勢突出。
上海交大方面表示,未來,學校將繼續以“大海洋”建設為抓手,穩步推進深海采礦高端海洋裝備研制,努力向成果化、產業化轉移。
上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上海市發改委布局一批重大科研項目,支持優勢研發單位開展深海資源開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使上海在國家海洋強國重大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