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西會昌7月19日電 題:贛南蘇區“風景獨好”續新篇
中新網記者 吳鵬泉
暑假假期,地處深山的梓坑村更熱鬧了。
“嘿!哈!”15歲的深圳初中生賀秋涵來此參加夏令營活動,他和營友們正在練習軍體拳。
“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網上主題宣傳活動18日走進江西贛州市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記者在村中看到上述一幕。
7月18日,航拍江西贛州市會昌縣白鵝鄉梓坑村。劉兆春 攝梓坑村是一個邊遠山村,也是江西省級紅色名村。蘇區時期,留守蘇區中央機關就設在這一帶。目前,村中仍保留著留守蘇區中央機關舊址群。
大山阻隔,曾讓這里發展緩慢。“我們村在山溝溝里,特別偏僻,以前都是老房子、泥巴路。”與村里其他年輕人一樣,賴菊花和丈夫南下沿海務工。
豐富的紅色資源,令梓坑村的“教育轉型”成為可能。當地邀請鄉賢企業家返鄉投資興業,最終在梓坑村建設和君教育小鎮,和君職業學院開學。
賴菊花沒有想到,昔日山高林密的小山村,如今已建成集辦公、教育、生活、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美麗小鎮。
師生和游客的到來,給村民帶來新“商機”。和君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賴章盛介紹說,大量游客涌入小鎮,帶動了梓坑村研學培訓、旅游民宿、商超運營、茶飲酒館等業態發展。
賴菊花2018年選擇回鄉發展,2020年辦起了民宿。“我加入了合作社,一次性用品統一配送,我提供房子和服務就行,去年掙了8萬多元。”她笑著說,客源穩定的話,開民宿比在外面打工強,“還能照顧老人孩子”。
梓坑村的美麗蝶變,是江西會昌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7月17日,“而今邁步從頭越——長征路上學黨史”采訪團成員們來到會昌山。劉兆春 攝“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90年前,毛澤東登上會昌山,寫下了激情澎湃的著名詞篇《清平樂·會昌》。自此,“風景獨好”成為這座贛南小城的標簽。
如何打造鄉村振興“風景獨好”?江西會昌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特色農業產業為抓手,做實做好產業興旺文章,為鄉村振興發展蓄能增勢。
位于會昌縣城西郊的珠蘭鄉,是中央紅軍第九軍團長征出發集結地。當地將革命精神與實踐相結合,發展了臍橙、煙葉、肉牛、油茶等多種特色產業,不僅扮靚了鄉村,更富了村民口袋,
“我們鄉臍橙種植面積有25000畝,每年產值超億元。”珠蘭鄉黨委書記劉中國說,下一步,除了繼續鞏固好現有產業,該鄉將嘗試發展養殖等新產業。
其實,不只是會昌,放眼整個贛南蘇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民生品質持續提升……
7月17日,航拍江西會昌城區。劉兆春 攝《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重大政策的相繼出臺實施,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迎來重大歷史機遇。
沐浴政策的東風,2023年,江西贛州糧食生產“二十連豐”,新認證富硒農產品432個,農村公路總里程突破4萬公里,完成925個村莊規劃編制、2645個新農村點建設。
榮光已經書寫,未來還將見證。振興發展的贛南,正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奮力續寫新的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