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3日電 (記者 杜燕 陳杭)中共北京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8月30日在北京召開。有受訪專家認為,本次全會對北京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特別是如何通過改革“關鍵一招”推動首都深化改革新實踐,在被外界放置“微鏡頭”下觀察的北京,要將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變成實景圖,著實令人期待。
破題系統性改革,體現首善之區責任擔當
“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其經濟發展始終走在全國前列。今年以來,北京地區生產總值連續兩個季度超萬億元。”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葉堂林看來,北京近年來不斷增強改革動力,為經濟增長增添動能,高質量發展持續取得新突破。
記者梳理發現,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的本次全會,更多聚焦關于“體制機制”的健全與優化。如,要健全優化提升首都功能體制機制;要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葉堂林告訴中新社記者,北京此次提出各項改革任務,強調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構筑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圖,體現了北京作為首善之區的高標準和責任擔當。
若從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兩個維度觀察,葉堂林認為,一方面,制度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營造高質量的制度環境能對經濟發展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又搶占發展先機,進而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
在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看來,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對于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要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有利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有利于提升整個城市的經濟活力。”
“培養和引進高端創新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劉春生說。
持有同樣觀點的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者劉燁認為,北京繼續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以科技引領創新,特別是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體現出在政策制定與執行所考量的“民生溫度”。
“改革”與“開放”,瞄準提升全球競爭力
改革,就要堅決破除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營造寬容的改革氛圍。時政觀察家們注意到,連續7年,北京實施了1500余項營商環境改革舉措,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成為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支撐。”葉堂林稱,作為世行評估中國營商環境的樣本城市之一,北京近年來一系列利企惠民的改革舉措成效顯著。下一步,北京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要服務于“四個中心”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輻射帶動天津、河北打造高效協同的一流營商環境,實現區域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近年來,北京通過實施一系列開放政策和創新舉措,不斷推動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在全球經濟舞臺上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對于北京提出要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在劉燁看來,北京要通過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先行先試;要通過擴大自主開放,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提高國際知名度。
劉春生認為,進一步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意味著北京更加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對于提升北京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義。若以更宏大的視角去觀察,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北京,提升自己,亦將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與活力。
繪就“實景圖”,啃下“硬骨頭”
本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北京市委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北京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實施意見提出的改革任務。到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北京有明確戰略定位和目標,有堅定的改革決心和執行力,這些將是北京推動和實現各項改革目標的底氣。”劉春生說。
改革目標能否達成,真正落地是關鍵。
在專家看來,全面深化改革各項舉措關聯度高、協同性強,許多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加強各方面統籌協調,各項改革同向發力,推動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
“通過制定清晰明確的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如何一個個啃下‘硬骨頭’,推進首都高質量發展,或將為中國的其他省區市提供參考樣本。”葉堂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