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未來,需要更好兼顧成績與成長、知識與生活,真正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讓成長成為一場學會擔當、學會關愛的美好旅程
“熬夜加班的時候,別總拿泡面湊合……工作壓力再大,學習再忙,都要好好吃飯。”不久前,在延邊大學2025屆畢業典禮上,一名特殊的代表登上了演講臺,她就是學校食堂的工作人員劉曉梅。她的一番發言,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讓臺下不少畢業生熱淚盈眶,也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網友們紛紛感慨:在畢業季聽到這些話,真的太暖心了。
在劉曉梅的回憶里,珍藏著與學生相處的點點滴滴。她記得畢業生們還是新生時,在食堂窗口前喊出“阿姨,多來點米飯”的青澀懵懂;記得深夜為考研的學生加菜時,他們疲憊但堅定的目光;記得學生們分享社團趣事、戀愛煩惱的種種瞬間……這些看似平凡的交流互動,卻無聲傳遞著校園的溫度。
在大學校園里,食堂阿姨們雖未立于三尺講臺,卻以一粥一飯、一勺一菜的默默守護,讓暖意悄然浸潤學子的時光。“吃得好不好”“有沒有照顧好自己”,這份源于生活的本真關懷,讓學生們真切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食堂阿姨登上演講臺的這一幕之所以動人,正是因為它展現了教育的更多內涵: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滋養、人格的塑造和生命的關懷。當食堂阿姨從熱氣騰騰的“灶臺”走上畢業典禮的“講臺”,那些溫暖而質樸的話語,正是充滿煙火的育人課。“好好吃飯”的絮語,蘊含著珍愛生活、關注健康的人生智慧;“我再努力一下,做得更好一些,你們就能更開心一點”的自白,訴說著愛崗敬業的赤誠精神;“無論走到哪,無論做什么,都要腳踏實地”的囑托,則飽含著對成長的期許,是跨越年齡與身份的人生箴言。這份真誠純粹的關愛直抵心扉,于無聲處滋養靈魂。
教育的價值,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雙向的奔赴。從食堂阿姨被請上演講臺,到校衛隊隊員、宿管員、維修師傅等“校園守護者”頻頻出場……如今,在高校畢業典禮的聚光燈下,越來越多普通人的聲音被傾聽、身影被聚焦。這是時代發展進步的注腳,彰顯著一個社會的人文溫度,同時,它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價值示范。真正的教育,理應是一場關于“愛”的完整循環:不僅要讓學生感知自己被關愛,更要引導其學會愛人、樂于施愛。在畢業之際,將構筑校園溫暖底色的“幕后英雄”請到臺前,接受學生們由衷的致謝與敬意,其深意正在于喚醒學生們對平凡價值的深刻體認、對身邊默默付出者的感恩之心,從而點燃他們心中對他人、對世界的溫柔善意。
教育是植根于善的。對于學生們來說,知識能鋪就成功的階梯,善良能搭建幸福的基石。一個在充滿關懷的環境中成長的學生,更可能成為自信、溫暖的人。讓學生們在關懷中感知善意、在被守護中領悟責任,才能幫助他們更好成長為善意的傳遞者與播種人。就此而言,教育的未來,需要更好兼顧成績與成長、知識與生活,真正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光芒,讓成長成為一場學會擔當、學會關愛的美好旅程。
教育的真諦,藏在食堂阿姨的叮囑里,彰顯在平凡守護者的身影中。愿每一名學子都能帶著溫暖與善意出發,讓責任的根系在心田深植生長,并將這份善意傳遞給更多人。也愿教育始終以守護為底色,照亮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之路,讓每個生命都能在德性光輝的滋養下蓬勃綻放。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