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九號乘組掛上了“歡迎隊友”條幅。
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圖為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 蔡旭哲安全順利出艙。
圖為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圖為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 宋令東安全順利出艙。
圖為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圖為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 王浩澤安全順利出艙。
圖為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 神舟十九號乘組人員進行多領域實驗項目(視頻截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九號航天員宋令東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工作的畫面。
新華社記者??李??杰攝
從太空返回兩個多月后,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日前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首次與媒體和公眾正式見面。183天太空駐留、88項空間科學與技術實(試)驗、3次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任務面臨哪些新的挑戰(zhàn)?完成了哪些新的任務?航天員乘組分享了他們駐留太空的經(jīng)歷和感悟。
——編 者
挑戰(zhàn)與收獲
處置艙外載荷適配器意外卡滯的問題,在軌種植的甘薯長勢非常好
問:請問蔡旭哲,您先后執(zhí)行了兩次飛行任務,有什么新的感受和體會?
蔡旭哲:每次執(zhí)行新的飛行任務,都不是上一次任務的簡單重復,而是向著更高層次的不斷跨越。
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fā)展階段的第四次載人飛行任務,先后安排了88項空間科學與技術實(試)驗,覆蓋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等領域。我們乘組努力當好科研人員的“眼”和“手”,先后制備10余種102個實(試)驗樣品,完成空間站管道檢測機器人的在軌試驗驗證,為空間站管道自動檢測奠定技術基礎;完成物體重量感知等多項測試,以及情緒狀態(tài)測試能力評估和流體物理實驗柜、高溫材料實驗柜內實驗樣品更換等工作。
問:首次出艙活動中,乘組成功處置了前期貨物出艙過程中載荷適配器意外卡滯問題,能否介紹一下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
蔡旭哲:出艙活動考驗著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操作技術和應急處置能力。盡管在地面進行了反復練習,但到了太空以后,不會像在地面時那樣自如。出艙前,我們要進行服裝、出艙產(chǎn)品和工具等方面的準備,還要針對當次出艙任務完成在軌訓練和全流程演練。每次出艙任務的順利完成,是乘組一心、天地一體密切配合的結果,也是我們航天技術的一次展示。
關于處置艙外載荷適配器意外卡滯的問題,因為臨時接到出艙處置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而且當時沒有專用工具,還涉及艙內航天員要首次用手動操控機械臂姿態(tài),所以接到任務后,我們還是有一定壓力的。面對新挑戰(zhàn),在準備過程中,地面團隊通過天地雙向視頻通話,給了我們詳細的指導。出艙當天,我們首先對艙外適配器的狀態(tài)進行了初步判斷,通過天地密切協(xié)同,我們使用臨時工具,對艙外載荷適配器進行了處置。處置成功后,我聽到耳機里傳來地面團隊的熱烈掌聲,當時我倍感振奮,也為航天員在載人航天中發(fā)揮的作用而驕傲。
問:通過媒體播出的在軌工作畫面,我們看到太空菜園的菜長勢良好。請問在這方面,你們有什么新收獲?
宋令東:這次任務中,我們首次在軌種植了甘薯,長勢非常好。返回前,我們按照地面團隊要求,對其進行采樣,目前已經(jīng)交給科研人員。他們現(xiàn)在也在驗證,在未來中長期飛行時,將甘薯作為食物來源的可行性。其實,在太空種菜,不僅是一項實驗和工作,也是一個非常解壓的過程。我們播種下甘薯種子,精心照料它們長大,并且詳細記錄它們從發(fā)芽到成熟的全過程。在采樣前,我心里還是有些忐忑的,因為我不知道它們到底會長成什么樣,打開栽培杯時,它們給了我們很大的驚喜,甘薯根塊長得非常飽滿,我們也特別有成就感。在和神舟二十號乘組分別之前,我們給他們扦插了兩株甘薯苗,把這份希望和快樂傳遞下去。據(jù)我了解,目前這兩杯甘薯長勢也很好。
護航與協(xié)作
每一步操作都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汗水,女性航天員發(fā)揮了獨特優(yōu)勢
問:乘組在軌駐留183天,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您認為,這是如何做到的?
蔡旭哲:我覺得,任務的成功,有我們乘組的努力,更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的護航和陪伴。第一,離不開扎實的訓練和乘組的團結協(xié)作。面對一些計劃外的工作調整和情況,我們乘組沉著應對、密切配合,得益于扎實的地面訓練,更得益于乘組長期相處培養(yǎng)出來的默契。第二,離不開地面飛控支持人員的全力保障。飛行任務從來都不是飛行乘組自己在戰(zhàn)斗,在執(zhí)行任務期間,地面團隊給了我們全面、系統(tǒng)、富有成效的支持和保障,他們是我們最值得信賴、最值得托付的隊友。第三,離不開廣大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從產(chǎn)品研制到實驗研究,從發(fā)射到返回,我們走過的每一步、執(zhí)行的每一個操作,都凝聚著眾多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汗水。載人航天是“萬人一桿槍”的事業(y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責任,讓我們凝聚在一起,托舉我們實現(xiàn)飛天的夢想,也推動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不斷發(fā)展進步。
問:請問王浩澤,您作為一名女性航天員,在空間站如何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王浩澤:作為一名飛行工程師,我切身地體會到科學研究很不容易。每次操作前,我都告訴自己,要慢下來、保安全,往細做、保成功。比如,物資管理工作,首先要對全站的所有物資有全局性把握,然后規(guī)劃好每一次物資管理任務,登記好每一件產(chǎn)品的各種細節(jié)。隊友們在總結復盤時也曾說到,女性工程師細膩的操作習慣、柔和的心理底色,為整個乘組注入了新的能量。我很榮幸,我所做的一切努力,能夠為科學探索貢獻更多力量,讓世界看到中國女性航天員的風采。
傳承與期待
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航天事業(yè),中國載人航天必將走向更深遠的太空
問:請問宋令東,您成為中國首名進行出艙活動的90后航天員,心中有什么樣的感想?如何傳承好載人航天精神?
宋令東:隨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這份事業(yè)。從空間站建造階段,到現(xiàn)在的應用與發(fā)展階段,每一次圓滿完成任務的背后,都凝聚著眾多航天人的心血。我們深知,這條路是老一輩航天人給我們蹚出來的,是祖國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無上榮譽,也是沉甸甸的責任。我們要更努力,承擔更多責任。太空探索永無止境,我們會秉承前輩們的意志和決心,把載人航天精神傳承好、發(fā)揚好。我也堅信,通過我們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續(xù)奮斗,神舟家族也必將會走向更深遠的太空。
問:作為我國首位女性航天飛行工程師,怎么評價自己的太空“首秀”?
王浩澤:本次任務是我和宇宙的第一次相約。我還記得剛進入太空家園時那種強烈的震撼感:站里明亮干凈,系統(tǒng)精密復雜,那一刻,我由衷地為我們的祖國感到驕傲,為自己是一名航天人感到驕傲。本次任務中,我們圓滿完成了3次出艙任務、多項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站務管理以及物資管理等工作。出艙任務中的在軌訓練、機械臂操作等,盡管都富有挑戰(zhàn),但我依然信心滿滿地完成了任務。
這半年的“太空出差之旅”豐富且充實,也精彩難忘。難忘火箭升空時,看向地球的那一眼回望;難忘飛行中,看到祖國大地時的歡喜雀躍;難忘臨別前,對窗外那片星空的戀戀不舍。返回時,我將內心的期盼寫成了一首小詩:“宇宙蕩滿星辰/一顆顆,一點點/像極了我心中的火焰/縱使星河之路神秘悠遠/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定會點燃更多的火把/照亮深遠的太空/只因為/那片遙遠的星空中/有我一生的夢。”
我期待著早日重返太空,再次回到我們的太空家園,再次將光榮和夢想寫進太空。
(本報記者劉詩瑤整理,占康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5日 06 版)
相關報道:
探索未知的從容與底氣(編輯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