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下空間,正變得不容小覷。在一些城市,立交橋、高架橋下的邊角料地帶,被改造為運動場地、護學驛站、休閑公園等,增添功能,惠及民生。這體現的,是城市工作的人文關懷與公共服務的細膩筆觸。
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城市空間愈顯寸土寸金。將目光投向橋下,盤活昔日“被遺忘的角落”,正是化零為整、集腋成裘的妙招。既能緩解公共資源緊張,又能憑市場化機制獲得收益,更能服務群眾生活,增進社會活力與和諧,這樣的微改造“四兩撥千斤”,可資效仿和推廣。
時代向前,變化的是城市面貌,不變的是為民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了解城市與自身的需要,能夠為城市建設建言獻策;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工作應當更加注重以人為本。
橋下空間的改造更新經驗,值得舉一反三,類推到廢舊廠房、閑置樓頂、零散地塊等空間,以及城市工作的其他方面。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才能夠把民生事辦得更好,在人民城市里架起一座座“連心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