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不是混文憑的地方,以相對剛性的方式,把好培育質量關,既是對教育事業負責,也是對學生未來負責
向社會輸送更多優質人才,是高校的育人目標。
近期,多所高校大力加強學生學業管理,督促跟不上進度的學生及時調整狀態、提升學習質量,把牢人才培養的出口關,引發廣泛關注。
不久前,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通報,94名學生因學業成績不達標未能正常畢業;再早以前,華南理工大學發布了一份全校本科生學業預警名單,該校737名學生受到學業預警,其中部分學生面臨降級試讀。大學不是混文憑的地方,以相對剛性的方式,把好培育質量關,既是對教育事業負責,也是對學生未來負責。
近些年,我國教育規模不斷擴大,為經濟社會發展培育了大量人才。但也有部分學生進入大學之后,因自律不足、目標不清等導致學業荒廢,需要加強引導和幫助,激發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內驅力。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對勞動者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強化質量把關、堅持“嚴進嚴出”,成為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
當然,從嚴把關,不等于簡單地“亮紅燈”,也不是卡住最后的畢業環節,而是要將學生學業表現評價管理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以“學業預警”機制為例,和傳統的“勸退”相比,其優點在于構建起動態監測、分級干預的管理體系,既作出預警,也提供幫助。
南京大學通過“一生一檔一策”,制定個性化的精準幫扶方案,對學業存在困難者開展多維度支持。北京科技大學每學期對學生開展學業研判,一旦有學生“掛科”,學校就會提供由專業課老師指導的朋輩習題課、一對一輔導等幫扶。從學生需求出發,嚴格學業管理,強化學業幫扶,提供人文關懷,和學生共解難題、共赴挑戰,才能鍛造出更合格的人才,更好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
培養高質量人才,從嚴管理是基礎,同時還要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妥善把握教育管理中“寬”與“嚴”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應嚴格學業管理,嚴控育人標準,守住人才培養的質量底線;另一方面,要創新教育方式,建立多維評價體系,給學生創造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更好培育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材,需要的是嚴而有度、寬而不縱的成長環境。山東大學響應學位法新規,突破“以畢業論文申請學位”的唯一標準,機械工程學院一名2022級研究生不久前以一份儀器設備的研發報告順利通過畢業答辯,成為山東首名憑實踐成果獲得碩士學位的畢業生。緊跟社會發展趨勢,積極轉變培養理念、創新培養模式,打造更科學的評價體系、更多元的發展路徑,能讓更多學生在適合自己的跑道上綻放光彩。
在一個知識和人才驅動的時代,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變得越來越重要。面對手機成癮、碎片化學習等數字時代的新挑戰,加強全過程管理,把好學業質量,激發內在動力,助力更多青年學子走穩求學路,我們的教育將更有實效、更有溫度,我們的發展將更具韌性、更具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6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