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第三十一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下簡稱“圖博會”),跨越國界的版權簽約密集上演,令人大開眼界。清華大學出版社的《人工智能通識》系列圖書將推出港澳繁體版及英文版,廣東科技出版社的“中國芯”技術叢書將遠赴新加坡……科技圖書“出海熱”,成為文化“走出去”的新亮點。
中國的科技圖書之所以成為國際出版市場的焦點,一個重要背景在于我國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近年來,我國在不少領域實現科技突破,在全球范圍內展現出強大的科技創新活力與產業落地能力。深刻的技術躍遷,形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系統化的知識沉淀。世界渴望理解中國創新背后的邏輯,探尋中國技術方案的價值。因此,一些圖書因為解析中國的人工智能應用案例、闡述中國技術路線,成為國際市場洞悉中國創新、汲取中國智慧的重要窗口。
科技圖書“出海熱”,體現了文化軟實力,更彰顯了技術硬支撐。以廣東科技出版社的《DeepSeek應用能手:7天從入門到精通》為例,一經出版就被國際學術出版機構迅速引進。原因何在?正因它能提供“可快速落地的人工智能轉型方案”。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數字化服務“出海”大有可為。
圖書簽約、版權輸出僅僅是起點,想持續煥發生命力還需扎根當地。有馬來西亞出版商表示,他們十分需要一套系統化、前瞻性的人工智能課程資源。引進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人工智能》教材時,馬來西亞與中國出版機構展開協作,進行了細致的“本土化改造”。從語言轉換、文化適配到案例重構的深度再造,成功的版權輸出,需尊重相關國家和地區讀者的需求并進行精準配套。文化“出海”早已不是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應更加注重構建本土化內容生態。這對其他領域拓展海外市場也有啟發。
世界關注中國,中國面向世界,雙向奔赴中,交流互鑒得以實現。本屆圖博會期間,2025北京國際出版論壇舉行。有與會者表示,他們在產品中融入了很多中華傳統節日和民俗文化元素,如中秋節、皮影戲、賽龍舟,向海外用戶講述中國故事。得益于技術升級、形式創新、渠道拓展,亙古亙今的中華文明正持續煥發生機,遠播世界。正如論壇嘉賓所言:“出版的本質是思想的對話、文明的橋梁。在新技術時代,我們更要守護這份價值。”
一場國際性書展,是優秀圖書的集中展示,更是思想碰撞與文化交流的嘉年華。以書會友,我們積極聯通世界;以書為窗,人們更好讀懂中國。如本屆圖博會的主題“促進文明傳承發展 推動交流互鑒共贏”所述,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一定會造福中國、造福世界。
(作者為本報政治文化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7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