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嘛就彎繞彎呀,浪聲喧呀,連著那黃河的波瀾。山花兒嘛爛漫就齊爭艷呀,好花兒呀紅在了塞上的江南……”記者循聲而至,只見61歲的張建軍一手捧著曲譜,一手打著節拍,滿是輕松愜意。
張建軍是花兒(寧夏回族山花兒)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與“山花兒”結緣已多載。“1983年,我在固原當兵。那年軍民聯歡會上,有個老鄉唱了曲‘山花兒’。說實話,歌詞聽不清,但調調美得很!高亢嘹亮的歌聲仿佛把人拉到了遼闊清新的山野間,我一下子就入迷了!”
退伍后,一次歌唱比賽上,張建軍演唱的“山花兒”,贏得馬生林、張明星兩位“山花兒”前輩的夸贊:“小伙子,你這嗓子很適合唱‘山花兒’!”此后,他便開始系統學習“山花兒”演唱技法及理論知識。
“尕娃兒,‘山花兒’不是炫技,是真情實感的表達。”師父朱仲祿的這句話,張建軍時刻牢記。他回憶起自己唱“山花兒”時的場景,“一首歌唱得好了,能把人唱哭,也能把人唱笑。我每次站在臺上,滿腦子都是歌詞里的故事,有時唱完了,還愣愣地站在原地,直到有人提醒才回過神來。”
“‘山花兒’的傳承一定要守正創新!”秉持這一理念,張建軍對古老、拗口的原生態寧夏“山花兒”進行創編,在節奏和旋律中加入現代元素,演唱中融入信天游、爬山調等技法,實現“老調新唱”。此外,他巧妙運用形體表演傳達唱詞意境。“很多人聽不懂歌詞,加上肢體語言,觀眾就能更好地理解。”
張建軍深知,“山花兒”根植在勞動人民的田間地頭,30年間,他踏訪青海、甘肅、新疆、寧夏等地的鄉野村落,走訪民間藝人,深入搜集“山花兒”遺珍并編撰成冊。正是這份堅守與熱愛,張建軍創作的“山花兒”獨具特色,在全國各類民歌賽事中屢獲大獎,收獲了“花兒王”的稱號,并受邀前往韓國、塞爾維亞、希臘等多國表演。
為了讓“山花兒”傳播得更遠,2013年,張建軍在鹽池縣文化館建立“‘寧夏山花兒’非遺傳承教室”,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山花兒”愛好者,西北大學、寧夏大學等專業院校師生也來交流學習。他還常年下基層、進社區,免費開辦“山花兒”培訓班,培養出一大批民間高手。
為了讓“山花兒”的種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2020年,他創辦“‘寧夏山花兒’紅領巾傳承班”。“教娃娃們可不容易,得把‘山花兒’編成適合他們唱的調調。”于是,他精心編排了《抓螞蚱》《雪白的鴿子》等曲目,親自教授孩子們。他也常帶著這些“山花兒”小學員去校園、敬老院、社區、軍營等地。在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歌聲中,越來越多的人也愛上了這古老的調調。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0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