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用AI寫作業會影響分數嗎?”“老師,您講的內容和AI的回答不一樣。”思政課上,聽到這樣的提問、看到講臺下許多同學借助人工智能搜索答案,講臺上的我深刻意識到:傳統的實體課堂已深受人工智能技術的影響。
身為教師,我的職責是立德樹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人工智能似乎也能做到很多:提供海量信息,24小時在線答疑,甚至能提供情緒價值。人工智能與教師之間產生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之爭,也向教師作為學生“價值引導者”的角色發起了挑戰。正因如此,在思政教育中幫助學生練就“火眼金睛”,引導他們成長為自主思考、明辨是非、富有使命感的時代新人,顯得尤為重要。
有時,學生會拿著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和信息來詢問:“老師,您怎么看?”我往往不著急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評判前先要辨真假、追來源,這是最基本的思考方式。AI說的一定對嗎?”學生的疑問背后,是當今大學生對新技術的好奇與困惑,也折射出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挑戰。在新技術面前,教師不能簡單地要求學生拒絕、排斥,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看待和使用新技術,引導他們走出算法的迷思。
日常交流中,部分學生坦言“有時會感到孤獨”“被信息繭房影響”“虛擬社交帶來一些煩惱”。教師注重價值引導,方能打破人工智能的幻象。開展思政教育時,教師應多多關注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深入了解青年學生的特點、需求和困惑,鼓勵他們敞開心扉表達真實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探尋人生的意義,樹立理想信念,在奮斗目標的激勵下創造人生價值,讓精神家園變得更加充實。
數智技術給思政課帶來了新挑戰,也孕育了新契機。如何讓人工智能成為教學助手,而非課程的主導?破題的關鍵還是要回到學生本身——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成長為獨立思考、精神豐盈的大學生。
(作者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本報記者閆伊喬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9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