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5月11日電 (記者 夏賓)“十四五”是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時期,也是各行各業進行綠色轉型的重要窗口期。其中,支付清算行業作為金融消費的重要基礎設施,連接數十億個人用戶、數億商戶,覆蓋人群巨大、涉及領域廣泛。
近日,騰訊聯合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舉辦“創新綠色支付服務,助力碳中和目標與產業轉型”研討會暨《綠色支付助力碳中和目標》報告發布會,與會嘉賓共同解讀綠色支付如何助力實體經濟綠色轉型與發展。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王素珍指出,作為經濟活動和金融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參與環境保護、承擔環境責任、助力碳減排與環境改善是支付清算行業的必修課。綠色轉型發展也是支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中國支付產業高質量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支付產業數字化程度高、場景關聯性強,關系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綠色轉型發展的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綠色轉型發展需要產業各方積極作為、發揮特色,共同探索有效路徑。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表示,綠色支付緊扣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有助于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近年來,隨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框架下的國際減排壓力不斷增強,社會經濟的綠色可持續化發展迫在眉睫。
王遙稱,綠色支付結合科技發展,能夠有效地支持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而科技創新則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保障。處理好經濟轉型發展、疫后復蘇與碳約束的矛盾亟需科技支撐。推動經濟保持低碳發展最終也要依靠科技。
綠色支付課題研究成果《綠色支付助力碳中和目標》提出,綠色支付既可以引導經濟和社會結構向綠色模式轉型,還可提升多層次支付執行主體減排降碳意識。
課題還指出,在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的戰略背景下,微信支付作為支持綠色支付的一種平臺工具,近年來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政府部門、商戶以及個人用戶等多方協同參與和共同支持下,不斷拓展綠色支付應用場景,構建起一套促進碳減排與環境改善,支持生產與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方向轉變的綠色生態體系。
課題顯示,近五年間,使用微信支付選擇公交地鐵出行所帶來的碳排放總額合計為187.40萬噸,相較于高碳出行所實現的碳減排額度合計為478.57萬噸,這就為公眾的綠色消費行為提供了一個更為便捷的渠道。
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看來,要多視角地討論綠色支付的功能與價值。一方面,支付有時不僅是支付,還是體驗,要在順暢、安全、低成本實現貨幣資金轉移的過程中剖析綠色目標的實現。
另一方面,要從產業生態和商業生態的角度關注綠色支付的價值,比如,在支付引領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過程當中,能否依托于數字化、依托于綠色,形成新的生態與模式。
此外,楊濤還指出,要從跨境共識的角度進行審視綠色支付的價值。中國移動支付在全球已經有了一定的先發優勢,市場大、場景多、應用廣。但是還要考慮一些非量化的要素,比如在全球支付網絡中的中心節點地位。就此而言,雖然中國支付行業已經具有引領性,但如何轉化為實在的國際競爭力,還要進一步探討,綠色支付恰恰提供了基于全球共識的發展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