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夏曉倫)“AI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要強化頂層設計,構建AI人才培養與引進體系,以AI技術驅動訓后跟蹤,構建人才培養閉環。”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宣傳中心)戰略規劃處負責人、高級經濟師聶正標表示。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人工智能+”戰略領軍人才與創新發展論壇。主辦方供圖
AI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
聶正標表示,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和關鍵驅動力,其發展高度依賴人才這一“火種”。從國家戰略視角看,AI人才培養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三位一體”的關鍵作用:
一是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動力。新質生產力強調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四鏈融合”,高水平復合型AI人才是推動生產方式、商業模式變革的核心力量,為經濟轉型提供強大動力源。
二是為產業升級賦能。AI人才既是技術使用者,更是應用場景創造者和產業升級引領者,能推動技術創新深度融入千行百業,助力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三是為創新策源提供支撐。頂尖AI人才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科技制高點的根本保障,培養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直接決定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底座強度。
強化頂層設計 構建AI人才培養與引進體系
談及國內AI人才培養與引進,聶正標強調需從全局出發,強化國家戰略牽引與頂層設計。他建議,應將AI人才培養納入國家科技和人才戰略核心位置,在中長期規劃中明確目標與路徑;聚焦大模型、具身智能、智能芯片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動態推進緊缺崗位人才培養專項計劃;同時構建國家主導、行業認可的AI核心崗位能力標準與認證體系,為人才培養與評價提供“標尺”。
在培養體系建設上,需打造“超常規、實戰化”的國家級平臺。依托國家級機構聯合頂尖高校、頭部企業等,構建“戰略引領+前沿科技+產業實踐+政策洞察”四位一體的高端研修項目,提升關鍵人才的復合能力。深化“場景驅動”的產教訓融合模式,將國家重大項目轉化為培養課題,推動“揭榜掛帥”進課堂;在高能級產業集聚區共建AI實訓基地,提供真實項目實踐環境。
人才引進方面,應實施分層分級精準策略,為領軍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優化綜合福利體系,完善長期激勵機制;打造世界級研發平臺,開放算力與數據資源;同時設立AI人才專項基金,加強全球年輕人才引進,形成“引得回、留得住、用得好”的生態。
以AI技術驅動訓后跟蹤 構建人才培養閉環
聶正標認為,AI技術正推動人才培養訓后跟蹤機制從“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轉型。其作用體現在四方面:一是突破數據采集局限,實現多維度信息智能整合,提升評估客觀性;二是構建動態評估體系,自動調整指標權重,適應人才培養的長期性;三是精準對接跟蹤反饋與培訓優化,生成針對性改進建議;四是打破數據壁壘,促進產學研用協同,推動優秀實踐轉化為培訓資源。
他強調,發揮AI效能需夯實數據基礎與標準,建立國家級AI人才發展數據庫;保障模型可信與倫理,避免算法偏見;同時將跟蹤評估制度化,明確各方權責,最終構建響應迅速、閉環高效的人才賦能生態。
構建“金字塔型”梯隊 培育復合型領軍人才
展望未來,聶正標提出構建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略性人才儲備體系,需重點把握三方面:一是打造“金字塔型”梯隊,塔尖聚焦戰略科學家與頂尖工程師,塔基擴大職業教育供給;二是完善全鏈條培養機制,從基礎教育普及AI通識,引導基礎學科人才向AI領域流動;三是改革評價機制,以創新能力、實效貢獻為核心,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在復合型領軍人才培養上,需構建覆蓋全鏈條的人才生態,依托“政產學研用融”力量,賦能人才六維戰略領導力:明晰國家戰略方向、掌握產業發展規律、突破核心技術、加速成果轉化、提升實戰能力、運用金融力量構建生態。國家發展改革委培訓中心也將推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戰略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助力造就更多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AI戰略領軍人才。
聶正標表示,唯有筑牢AI人才根基,才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搶占全球科技競爭制高點,推動我國在人工智能時代贏得主動、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