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楊虞波羅)7月23日以來北京市持續出現強降雨,回顧這場降雨“持久戰”,北京市氣象局介紹,本輪降水有以下四大特點。
一是持續時間長。自7月23日以來,本次過程已持續7天。前年,北京“23·7”極端強降水過程持續83小時,本次降水截至29日11時已持續147小時。
二是強降水主要集中在山區、尤其是北部山區。從23日8時至29日11時,全市平均降水量210.4毫米。其中,密云區平均降水量366.6毫米,懷柔區平均降水量229.9毫米,平谷區平均降水量347.9毫米。
三是降水分布不均、山區短時雨強大。統計數據顯示,密云區累計最大降水量為郎房峪573.5毫米;平谷區累計最大降水量為北水峪511.2毫米;懷柔區累計最大降水量為北灣448.2毫米;延慶區累計最大降水量為郭家灣381.2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懷柔東峪,為95.3毫米,一小時下雨95.3毫米屬于特別極端的情況。
四是極端性強、屬于極端強對流天氣。26日午后到夜間,在北京的密云、懷柔、延慶三個區都出現了小時降水量超過80毫米和3小時降水量超過180毫米的站點;28日凌晨,密云再次出現3小時超過180毫米的站點。
根據氣象標準,極端強對流天氣是指小時降水量80毫米或3小時降水量180毫米,直徑超過5厘米的冰雹,EF2或以上級龍卷(EF2級龍卷風是增強版藤田級數中第二級的龍卷風類型,對應風速范圍為191至260公里/小時)和瞬時風速32米/秒以上的直線型雷暴大風等天氣。本輪降水符合兩個標準,且連續在密云區出現極端強對流天氣,為歷史罕見,破壞性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