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外嘉賓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聽取介紹。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新華社天津7月8日電(記者劉惟真)“碼頭上看不到太多工人,卻有不少機器人和風力發電機在運轉。這真的非常有創新,也與中國降低碳排放的發展方向相契合。”來到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參觀后,俄羅斯籍“網紅”安東·布托夫十分感慨。
連日來,“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活動在中國天津舉行,與會嘉賓不僅前往天津港、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地參訪調研,還在渤海之濱就區域協同治理與區域一體化、城市治理與科技創新、文明互鑒與文化共興等議題共商合作、共覓機遇。
擁有演員、外貿商等“多重身份”的安東·布托夫是此行嘉賓中的一員。近幾年,他不僅化身“青島小菠蘿”,在社交媒體網站介紹俄羅斯和中國的文化,也開始在電商平臺上推廣中俄兩國商品,對兩國貿易合作的持續加深有著切身感觸。
“中國在全球市場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安東·布托夫說:“就像俄羅斯諺語‘大船必能遠航’所說的那樣,我希望更多外國朋友來到中國,搭乘上合組織發展的大船,開往更加美好的未來。”
自上合組織成立以來,這艘“友誼之舟”不僅加速了區域間的互聯互通,也使各國的教育、文化、技術交流更為密切,共同繪制了民相親、心相近的美好圖景。
由天津市原創并率先主導推動實施的職業教育國際品牌——魯班工坊,目前已成為不少上合組織國家在教育領域通力合作的重要橋梁。
7月7日,來津參加“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活動的嘉賓在魯班工坊建設·體驗館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和中國同學們在一起上課、討論、實踐,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學習動力與激情,感覺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都活了起來。”正在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魯班工坊學習數控技術的埃及學生小明說,自己來到中國后不僅掌握了技術知識,也結交了不少中國朋友。
“魯班工坊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我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還學會了如何獨立思考、如何創新創造。”小明說。畢業后他希望回到埃及,成為一名工程師,推進兩國技術交流,助力埃及職業教育發展。
活動期間,吉爾吉斯斯坦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舍拉迪爾·巴克特古洛夫等不少嘉賓來到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魯班工坊建設·體驗館,并在參觀后紛紛為魯班工坊的建設理念與成效點贊。
“中國有一句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魯班工坊為很多國家的學生提供了學習新技能的機會,有助于促進國家間技術交流、改善當地民生,也能確保年輕一代在世界勞動力市場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我們在許多領域都需要這樣的人才交流與合作。”舍拉迪爾·巴克特古洛夫說。
以教育與文化交流為基石,近年來,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在語言教學、青年互訪等領域開展了多項務實合作。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迪麗索熱·米爾扎阿合米多娃說,她所在的中央民族大學就有眾多來自上合組織國家的留學生,建立了語言、文化、區域研究等合作平臺。
作為中烏文化與教育交流項目的見證者、參與者,她看到越來越多的烏茲別克斯坦學生在中國學習農業、工程、醫學等專業,回國后成為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更親身體會到上合組織為各國民心相通、文明互鑒提供的廣闊舞臺。
7月7日,來津參加“世界市長對話·上合峰會城市”活動的嘉賓在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參觀。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我常常和中國師生交流,向他們講述我的祖國,希望在更多中國朋友心中燃起對烏茲別克斯坦的求知火焰。而每次回到烏茲別克斯坦,我也會向家人和身邊的朋友講述中國的故事,希望我的祖國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愛上中國。”迪麗索熱·米爾扎阿合米多娃說。
“烏茲別克斯坦的著名詩人納沃伊說過,‘沒有比生活在友誼之中更美好的事情’。”迪麗索熱·米爾扎阿合米多娃在此次活動中滿含深情地分享,道出了現場不少嘉賓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