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探訪廈門特區發祥地:2.5平方公里的“新生”
中新社廈門8月28日電 題:探訪廈門特區發祥地:2.5平方公里的“新生”
作者 黃詠綢
置身于廈門“特區·1980”湖里創意產業園,你可以找到老花磚、搪瓷盆、老式錄音機、樟木箱、黑膠唱片……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上個世紀。“復古”的獨特氣質,讓這里成為游客“打卡”、劇組取景的“網紅”地標。
這里,也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發祥地,路上的老物件、老廠房,依稀可見40年前機器轟鳴、熱火朝天的工業區的影子。
1980年10月,國務院在廈門島北郊的湖里區劃出2.5平方公里設立經濟特區,一年之后,一聲炮響宣告廈門經濟特區的誕生,廈門經濟特區由此發軔。
特區設立之初,2.5平方公里上聚集了許多被經濟特區政策吸引而來的企業,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印華地磚廠、香港投資企業廈門聯橋有限公司等,更孕育出一批像廈華、廈新、金龍、宏聲等品牌企業,聚集形成工業廠區。
多年后,廈門經濟特區擴大至全島、全市。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依照“騰巢換鳳”的思路,湖里區開始探索產業轉型、城市更新新路徑,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工業產業的大舉外遷,留下了成片舊廠房。如何利用和激活這些老舊空間,成為轉型時期的關鍵問題。廈門聯發商置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木告訴記者,2010年,廈門聯發商置有限公司開始投入改造。“保留原有的工業味道,修舊留舊是我們一直以來貫徹的改造思路。”
張文木說,在把圍墻打開、騰出空間的同時,規劃過程中還留下了許多時代元素,“我們希望特區的發祥地,工業的符號,保留的基礎上,能夠讓它更加有文化創意,能夠與城市的發展更好地吻合。”
在這樣的思路下,園區內鍋爐房改造成為咖啡館,舊集裝箱漆上了色彩,改造為各式各樣的小店……眾多老物件、老建筑以全新的面貌,受到了年輕群體的喜愛。
廈門自娛自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駐文創園的企業之一,“80后”創始人閆馳被這里所吸引,選擇將公司落戶于此。閆馳告訴記者,挑高的廠房結構,非標準化的空間,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吸引了大量創意類公司進駐。
“這里還有開放的政策,友好的發展條件”,作為創意短視頻的從業者,閆馳表示,立足有山有海有都市感的廈門,面向全球市場,聚集在此的新興行業正在蓬勃發展。
“新事物”進“老廠房”,為湖里帶來全新的活力。文創園區里,年輕的創業團隊、文創企業、消費群體越來越多。“特區·1980”也吸引著一批批新特區建設者在這里逐夢、圓夢。因為“良好的文創氛圍、舒適的環境”,臺胞黃資評在“特區·1980”實現了開咖啡店的愿望。
如今,占地2.5平方公里的湖里老工業區實現新轉型,多個園區接連成片,讓舊廠房成為廈門年輕人聚集的創新創業熱土,聚集了文創、影視、電競等新興產業集群,以及以絲柏科技、簡極科技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據官方數據披露,截至2020年7月,“特區·1980”7個已投入運營園區實現營收約14.8億元人民幣,引進企業615家,其中文創企業267家。
張文木表示,作為創意產業園區的運營者,他們正全方位整合政府、市場、企業、資金、項目等資源,打造創意產業人才集聚的“生態圈”。
“園區以‘特區·1980’為名,我們希望能夠繼承‘特區’的創新精神,努力為新興產業打造肥沃的土壤,讓更多企業在這些舊廠房地址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張文木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