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呼和浩特7月7日電 題:草原剪紙“出海”記:一剪一刀“教”四方
中新社記者 張瑋
“比起說他們是游客,他們更愿意被稱為是我的學生。”仲夏,趙日霞的剪紙工作室迎來送往一批批游客。走進剪紙工作室的游客都愿意停下腳步,圍坐在趙日霞身邊學剪一幅作品帶走。
趙日霞是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的一名剪紙藝術家,也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突泉剪紙”的傳承人。剪紙的數十年時間里,趙日霞用剪刀做筆,書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如今,趙日霞的作品被越來越多外國游客看中,“2022年,我的作品開始銷往新加坡。”
2024年年初,慕名而來的美國游客邁克輾轉找到趙日霞拜師學藝。“當時,恰逢龍年春節臨近,窗花的訂單特別多,他便每天和我‘泡’在工作室,從簡單的花鳥魚蟲開始學起。”
大概學了一個多月,邁克初期培訓出師。趙日霞說,出師是邁克可以獨立剪出一幅“福”字了。“臨走時,邁克還定制了一套‘十二生肖’帶回美國。”
在中國,剪紙交融于各族民眾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內蒙古,剪紙風格自成一派,呼和浩特的“和林格爾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段建珺便是“草原剪紙派”的代表藝術家。
“和林格爾剪紙”在表現上多用“陰剪”,具有諸如古代陰山巖畫“影繪”等表現樣式的文化特質而聞名于世,物象造型極盡簡約,呈現大氣天成、古拙浪漫的鮮明文化品格,被譽為“農耕與草原圖騰文化歷史的活化石”。
剪紙40余年,段建珺讓草原上的“剪紙之花”開到世界各地。
2013年8月,段建珺在塞舌爾開展“剪紙課堂”。(資料圖) 呼和浩特市官方供圖2018年,段建珺受邀參與海外發行的豬年生肖郵票的剪紙創作。近半年時間里,他跑去豬場、住到農戶家,觀察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場景中的豬。“我朋友都說我快成養豬專業戶了”。經過百余幅生肖豬的剪紙錘煉與提升,2019年年初,段建珺的剪紙生肖郵票《瑞豬添福》在法國印制面世。
據不完全統計,段建珺在海外的學生數以萬計。他精心設計了系列講座《剪紙的靈魂》,走到哪里就講到哪里。“有一次在毛里求斯做培訓,當地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天天晚上拉著夫人來跟我學剪紙。”段建珺說,他的課堂歡迎中西方文化互鑒的加入,“我們除了介紹中國古老傳統剪紙文化,還會現場為學生創作當地文化題材的剪紙作品,如漁獵、狩獵、民俗、服飾等,甚至還為他們剪頭像。”
段建珺認為,海外課堂的最終目的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染大家,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愛上中國文化,喜歡中國。
生活在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的吳立喜,將“中國最后一支狩獵民族”——鄂倫春族刻畫在自己的剪紙作品中,娓娓道出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發展歷程。20年間,她的學生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23年10月,吳立喜(左一)在第48屆國際質量管理小組會議上,為來自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15個國家的800余來賓教授剪紙技藝。(資料圖) 鄂倫春自治旗官方供圖“2023年,我在俄羅斯為300多人上剪紙課,課堂上,從8歲的孩子到80歲的老人都很積極,這讓我很感動。”吳立喜說。
7月下旬,吳立喜又要受邀去江西為近30名哈薩克斯坦在華留學生進行剪紙體驗美育輔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