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州攝(新華社發)
">舞蹈愛好者們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參加專業體驗課。近年來,上海持續推進重點公共文化場館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地標。
陳禹州攝(新華社發)
胡江濤攝(人民視覺)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愈欣書店,市民在閱讀打卡,品味書香。
胡江濤攝(人民視覺)
劉吉利攝(人民視覺)
">浙江省溫州高鐵新城實驗學校的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溫州龍舟文化博物館參觀研學。
劉吉利攝(人民視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蔽幕悄廴诵牡木窦~帶,也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文化氛圍濃厚、形態多樣的公共文化空間可以更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建設好、運營好公共文化空間,讓更多人徜徉其中獲得文化的滋養和精神的愉悅?相關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建言獻策,為推進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 者
對話嘉賓:
張廣漢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
梁麗萍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科技學院院長
孔維克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畫院院長
張頤武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加強規劃,充分發揮公共文化空間效能
【背景】北京石景山區的首鋼園里,由老舊廠區改造而成的文化場館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打卡;浙江安吉縣余村的“余村印象”青年圖書館內,不少年輕人在這里讀書、學習、看展……近年來,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持續推進,廣大群眾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張廣漢: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中加強規劃布局,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場所。但還存在有的空間建設與周邊歷史文化街區風格不協調、對當地優秀歷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夠,有的長期閑置沒有活化利用等問題。建議:
公共文化空間的規劃布局以人為本,方便當地居民使用。文化設施盡可能布局在市縣中心、社區中心和村莊入口等方便到達的地方,提升服務效能。在城區,可以按照15分鐘生活圈布局便民服務的社區文化空間。在鄉村,要做好公共文化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生產空間的合理布局。
公共文化建筑的設計,應考慮地方風格、綠色低碳和無障礙設計。新的文化設施建設要體現地域特色和時代特點,設施建設方面,加強當地文化資源挖掘,充分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把公共文化空間建設與老城復興結合,吸引年輕人回到老城創業和居住。
梁麗萍:近年來公共文化空間在建設、創新等方面都有顯著進展,但在一些區域也存在“重建設、輕運營”,資源閑置與供給不足并存等問題。建議:
堅持需求導向,精準供給。建立常態化、智慧化的群眾需求反饋機制,實現服務按需定制。例如,針對老齡化社區,大力推進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環境建設,開發更多銀齡學堂、健康講座等符合老年人身心特點的文化活動。推動場館服務功能融合,提供“一站式”文化體驗。
堅持科技賦能,智慧管理。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用戶體驗,建設服務平臺,集成活動預告、報名預約、意見反饋等功能,線上線下聯動宣傳,提升知曉度和吸引力。堅持內容為王,打造品牌,立足本地文化基因,開發沉浸式、互動式體驗項目,主動引入潮流文化元素,吸引年輕群體,使每個空間都成為具有獨特標識和社區認同感的“文化客廳”。
建強陣地,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背景】近年來,各地紛紛創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間,城市書房、“云端博物館”等各種類型的文化場所發展迅速。同時,伴隨國潮風尚持續火爆,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歷史建筑等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成為各地極具魅力的好去處。
孔維克: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者要加強創新思維,運用新穎的形式和前沿的技術,讓老百姓更便捷享受到身邊的優質文化服務。
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歷史文化的精神內核、人物傳奇、民俗風情等要素,講好本地故事。尋找其中與當代人產生共鳴的元素,如傳統手工藝的匠心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地方特色美食帶來的情感連接,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感的城市或區域文化IP。
積極引入培育書店、設計工作室、主題咖啡館、非遺體驗館等兼具文化價值和審美體驗的業態,形成融合文化風貌與現代生活的“文化客廳”。充分運用公園、街角、綠地等人流密集的點位,打造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公共文化空間。開發深度文化體驗游線,如“非遺技藝尋訪之旅”“古建探秘之旅”,串聯起歷史遺跡、博物館、工坊、特色店鋪、市集等。
運用多媒體、互動裝置等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增強參與感和趣味性。舉辦結合傳統與現代的主題特展。以本地歷史事件、傳說等為背景,開發沉浸式戲劇等項目,讓游客在體驗、互動中更好感知文化。
張廣漢:創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間,還應充分考慮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老城和傳統村落內有許多空置的公共建筑,如名人故居、祠堂、會館、廠房倉庫等,合理利用是對歷史文化資源的有力保護。建議對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修繕和適度改造,使之成為綜合文化空間。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融入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推動公共文化空間與當地歷史文化空間融合發展。
利用文化資源打造公共文化空間,要符合各類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避免建設過程中出現因過度開發而造成破壞文化遺產的現象。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要保護街區外觀歷史風貌,改善基礎設施,適應新的文化和居住功能需要。文旅融合發展的同時,要處理好游客和居民的關系。
協同發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背景】非遺工坊里,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指導,讓研學者感受傳統技藝之美;由老屋改造的文化活動中心內,志愿者為游客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故事;工作室里,文創產品設計師精心構思,制作出充滿文化氣息的“爆款”產品……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吸引大量從業者參與,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張頤武:鼓勵、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對于推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
強化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經營、管理的政策支持,加強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推動相關舉措更好落地落實,做好合法合規性指導。加強激勵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運營優質項目和創新模式,落實并擴大對公益性文化場所的優惠政策,實質性降低運營成本,處理好公益效應與經濟效應的關系。引導數字技術、文創產品、文藝演出、旅游設計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孵化培育新業態、營造新體驗,延伸拓展產業鏈。
總結推廣企業、公益組織和社區等參與建設和運營的成功模式,促進公共文化空間專業化、標準化、可持續發展,針對需求精準提供服務。社會公眾享有文化服務,同時也是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要完善社會公眾參與機制,打造便捷的參與平臺,吸引群眾踴躍參與公共文化空間的發展,并從中獲益。
梁麗萍:創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間,離不開大量有干勁、會創新、懂經營的人才。我在多地調研時發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存在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的問題,為此建議強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鏈條建設。
推動高校文化產業管理、藝術管理、文物與博物館學、圖書館學等相關學科專業改革,培養兼具文化素養、管理能力、創新思維和數字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鼓勵高校與文化場館、優秀運營機構共建實習實踐基地。加大對現有基層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骨干的系統性、專業化培訓力度,采用線上線下結合、名校進修等多種形式,開展涵蓋空間運營管理、活動策劃執行、數字技術應用、社區關系營造等的專項培訓。
依托城鄉公共文化空間,規范化發展文化志愿服務體系,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管理、激勵和保障機制,廣泛吸納退休專業人士、高校師生、文化藝術愛好者、社區能人等參與,提供導覽、講解、活動協助、技能傳授、空間維護等常態化、多樣化志愿服務。切實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社會地位,探索完善符合行業特點的職稱評定和晉升通道,為行業內的優秀運營管理人才提供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施展才華的平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