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攝
圖②:大運會女籃決賽,中國隊慶祝勝利。
新華社記者 張 帆攝
圖③:大運會射箭女子反曲弓個人賽決賽,中國隊選手劉妍秀在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李 穎攝
"> 圖①:大運會羽毛球混合團體1/8決賽中,中國隊選手周新宇(右)與德國隊選手友好交流。
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攝
圖②:大運會女籃決賽,中國隊慶祝勝利。
新華社記者 張 帆攝
圖③:大運會射箭女子反曲弓個人賽決賽,中國隊選手劉妍秀在比賽中。
新華社記者 李 穎攝
當地時間7月27日,2025年萊茵—魯爾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大運會”)閉幕。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共派出116名運動員,參加14個大項90余個小項的比賽,在本屆賽會共收獲30枚金牌、27枚銀牌、17枚銅牌,位列金牌榜第二。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總負責人、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主席兼秘書長劉立新表示,本次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圓滿完成了參賽任務和既定目標,集中展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成效和中國大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
本屆大運會共設羽毛球、籃球、田徑等18個大項,首次在三人籃球項目中為殘疾人設項。上海體育大學教授毛麗娟認為,大運會是檢驗、展示各個國家和地區高校體育教育發展水平的良好平臺。據賽事組委會統計,共有來自102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賽事共誕生28項新的賽會紀錄,參賽者不乏眾多擁有奧運會、世錦賽和洲際錦標賽參賽經驗的優秀選手。
從大運會參賽規模進一步擴大,到學生運動員競技水平明顯提高,在劉立新看來,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體育的教育功能和價值,把學校作為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蓄水池”,通過學校俱樂部、校園聯賽等構建起完整的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立足學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已經成為全球趨勢。”劉立新說。
來自北京大學的舒衡,今年5月奪得亞洲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遠金牌,他將好狀態延續到本屆大運會。當地時間7月24日,舒衡在前三跳落后的情況下,第四跳快速調整,以8米07的成績升至排名榜首位。在最后一跳中,舒衡繼續挑戰自己,最終以8米09的成績奪得冠軍。在他看來,每一場比賽都有助于自己建立信心。
當地時間7月25日,中國大學生女籃在決賽中以81∶69戰勝對手,贏得該項賽事金牌。球隊教練、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副院長李筍南透露,雖然本次比賽球隊僅集訓兩周時間,但大家心勁兒很足。“球員們都很聰明,專業素質高,對待每一次訓練和比賽都全身心投入,團隊有著強大的凝聚力。”李筍南說。
在本屆大運會首次設立的三人籃球比賽中,由高梓悅、張濤、王小青、劉貝組成的中國隊收獲女子三人籃球項目銀牌。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的兩支女籃隊伍由來自國內6所高校的在校學生組成,不俗的成績體現了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成效。
劉立新介紹,校園籃球已初步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全國、省、市、縣、校貫通的校園聯賽體系。此外,中國學生體育聯合會與中國籃球協會共同開展教練員培訓,不斷提升體育教師和校園籃球教練員的執教能力與水平。劉立新認為,基層籃球教練和校園聯賽發揮牽引作用,激發學生們參與籃球運動的興趣,不斷擴大籃球運動的人口基數,既可以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幫助學生們強健體魄、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也可以源源不斷地為競技體育輸送后備人才。
本屆大運會,中國大學生乒乓球女隊4名運動員全部來自華東理工大學,最終收獲女子單打和女子雙打兩枚金牌。教練臧玉瑛介紹,華東理工大學乒乓球項目發展得益于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體教融合模式,“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努力,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提供幫助。”
運動員在賽場下的友好交流也讓人印象深刻。在女籃賽場混合采訪區,中國大學生女籃運動員劉禹彤與獲得季軍的匈牙利女籃隊員相互擊掌祝賀:“我們在場下互相分享各自的美食,成了很好的朋友。”舒衡有同感:“相比田徑單項賽事,我更喜歡大運會的氛圍,來參賽可以認識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交流、互相學習。”相聚相知、深化交流、增進友誼,本屆大賽為中國大學生運動員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青年學生運動員提供了充分交流的平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9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