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動+機制”雙輪驅動科技創新
7月的天津驕陽似火,第二十四期“腦科學與人機交互”天開創新沙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參加別的會議,結束就散場,在這里,開完會就能形成‘技術展示—需求對接—項目落地’的閉環。”天津光電產業(人才)創新聯盟副秘書長、曼德設計院院長鄭奇深有感觸地說。作為首期天開創新沙龍的參與者,他見證了其推動成果轉化的全過程。
這正是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天津市科協”)以多元服務為科技創新“架橋鋪路”的生動實踐。7月28日,天津市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即將舉行,主題是“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勇擔創新使命”。從技術攻關到人才評價,從產學研對接到成果轉化,天津市科協著力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在津沽大地深度融合。
科創服務:為創新全鏈條“穿針引線”
回憶起2023年的困境時,鯤鵬信息總經理李潤澤坦言:“無源物聯網技術前景廣闊,但標準未定、路徑不明,投入風險很大。”這家曾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的企業,在布局6G無源物聯網技術時曾面臨兩難抉擇。
關鍵時刻,天津市科協為企業量身定制的“長效幫扶+定向攻堅”雙軌方案,讓李潤澤豁然開朗:一方面通過“科創中國”平臺,促成中國電子學會與企業共建“天津市無源感知協同創新中心”;另一方面聯合中國自動化學會,針對無人機芯片技術展開專項攻關。
在新獲批的國內首個無源感知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里,李潤澤向記者展示其最新成果:“我們聯合攻關研發的這款ADS-B芯片,比國外同類產品體積小一半,可在300公里內精準識別航空器。”
天津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建華介紹:“我們做的就是為創新全鏈條‘穿針引線’,打通堵點、連接斷點,讓創新要素順暢流動,加速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截至目前,天津市科協通過打造完善的科創服務體系,已推動成立39家院士工作站和院士專家協同創新中心,舉辦300余場“科創中國”對接活動,為企業搭建起產學研合作的橋梁。
科創沙龍:為成果轉化構建新生態
在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天開創新沙龍已成為天津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張閃亮名片。這個由天津市科協與多部門聯合打造的品牌活動,聚焦“高端人才、前沿科技、產業需求”,以“政府搭臺、多方唱戲”模式,正在打通產學研對接的“最后一公里”。
“我們的人工智能技術很成熟,但就是找不到合適的應用場景。”鄭奇說。在首期光電產業主題沙龍上,他提出的成立產業聯盟的倡議,立即獲得天津市科協的支持。
10個月后,聯盟正式成立,并促成合作。聯盟將曼德設計院的光電集成設計、智能系統解決方案應用于密云路改造項目,實現從技術到市場的跨越。
這樣的成功案例正在不斷復制。數據顯示,天開創新沙龍創辦一年來已舉辦24期,促成73個合作項目落地。無人機物流方案半年內在濱海新區試點應用,校企聯合研發的低溫動力電池管理系統取得突破性進展。
“我們不只是辦一場活動,而是構建一個創新生態系統。”張建華說。為確保長效服務,天津市科協還推動成立了300余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為成果轉化提供全流程支撐。這種“活動+機制”的雙輪驅動模式,使沙龍既能高頻舉辦,又能確保資源持續供給。
人才評價:為實干者正名、賦能
“以前評職稱,論文和學歷是硬杠杠,我們那些埋頭搞項目的技術骨干總吃虧。”提起過去的職稱評審制度,安捷物聯人力資源中心總經理龐嘉瑩感慨萬千。
為了激發實干者的干勁,天津市科協組建了全國首個民營企業職稱社會化專業化評審機構——天津市民營企業工程技術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這一改革,徹底打破“唯論文、唯學歷”的評價,把實績、創新、貢獻作為核心標準。
龐嘉瑩指著一份正高級工程師評審材料說:“這份評審材料全是涉及系統優化、為企業帶來了多少經濟效益的項目報告。正是這種‘問實功、看實效’的評審方式,讓他順利獲得正高級工程師職稱。”目前,安捷物聯已有7名員工通過這項政策獲得職稱。
截至目前,民企職稱評委會已組織5次年度職稱評審、開展22次專項服務,服務3598人次,2979人獲得相應級別專業職稱,其中1713人獲得相應高級別職稱資格。
“我們要讓真正干事的人得到應有的認可。”張建華表示。這種以實績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正在各領域開花結果: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等3支團隊榮獲“國家工程師獎”,12人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9人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通過連續3年開展“科創中國”天津U30青年創業榜單評選,90位35歲以下創新創業人才獲得重點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