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部分餐飲商家存在堂食、外賣標準不同的現象。
“很多菜堂食很好吃,點外賣就變味了。”消費者林先生說,不僅菜品口味有差別,感覺食材也有不同,有次點燒烤外賣,發現商家偷偷換成了更便宜的肉。
對此,經營一家烤肉餐廳的艾先生表示,對多數正規商家而言,操作上并不可行,“中午、晚上特別忙,大家只想趕緊把餐出完,別積壓太多訂單,很難有精力搞‘兩套生產線’。”
一家咖啡廳的負責人王女士說:“店里有款咖啡,表面奶沫很受歡迎,如果做成外賣就必須做去奶沫處理,因為配送過程中奶沫會塌陷,導致顧客認為量少了或者中途灑了。為了避免質疑,只能被迫‘雙標’。”
也有商家表示,不排除個別商家為了追求利潤而用料“雙標”。
相比原材料使用差別,“外賣分量不足”“線上線下價格不一致”等,是消費者反映更多的“雙標”問題。
一名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配送時間、距離等原因,外賣送到時,口感、食物形態會發生變化,很多消費者對原材料并不敏感,個別不良商家“以次充好”較難被發現,消費者維權、舉證難度大。
“商家應明確告知外賣、堂食標準是否相同。”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說,應進一步推廣“明廚亮灶”,鼓勵外賣商家在餐飲制作現場安裝監控設備,讓消費者能實時查看菜品制作。
業內人士建議,一些消費者認為的商家“雙標”行為,屬于當前法律法規尚未明確地帶,取證相對困難,處罰難以明確;應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并建立線索舉報獎勵機制,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食品安全共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31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