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洛市“老黃牛式”民警淡丹平
本報記者 王江波
在丹鳳縣公安局信訪接待室,常常能看到一個身形微駝,鬢角已染霜白的身影伏在案頭,翻閱著一沓厚厚的信訪卷宗。目光中透著溫和與堅定。
窗外暑氣逼人,屋內(nèi)紙張翻動的沙沙聲與墻上掛鐘的滴答聲交織,勾勒出一個31年如一日堅守在信訪崗位上的“老黃牛”——淡丹平的日常。
每天清晨,淡丹平總是早早來到辦公室,整理當(dāng)天要處理的信訪材料。面對情緒激動的來訪群眾,他總是耐心傾聽,不時遞上一杯熱茶,輕聲安撫。從派出所內(nèi)勤到信訪室負(fù)責(zé)人,他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在最貼近群眾的崗位上默默耕耘。
31年來,他翻閱過無數(shù)案卷,化解過無數(shù)矛盾,用一萬多個日夜的堅守,在信訪崗位上筑起了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安全網(wǎng)”,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人民公安為人民”的錚錚誓言。
甘當(dāng)群眾“出氣筒”
“淡警官,你可得給我做主啊!”2024年12月的一個清晨,信訪室的門被猛地推開,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就帶著哭腔闖了進來。
淡丹平立刻起身,將老人讓到暖爐旁的椅子上,遞上一杯熱茶:“大叔,您慢慢說,有什么困難跟我講。”
原來老人因宅基地糾紛上訪多年,兒子又突發(fā)重病,讓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
淡丹平一邊仔細記錄,一邊輕聲安慰:“您放心,我一定幫您把問題弄清楚。”
這樣的場景,對淡丹平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自2008年調(diào)至信訪室以來,每年要接待200多位這樣的來訪群眾。17年來他累計接待處理來信來訪4170人,化解息訴各類信訪案件474起。
信訪室的同事們都記得,無論面對的是破口大罵的激動群眾,還是沉默寡言的上訪老戶,淡丹平總是那句溫和的開場白:“別急,有話慢慢說,我聽著呢。”
“有時候一天要接十幾個訪,聽到的都是嘆聲、罵聲和怨聲。”淡丹平揉了揉有些酸澀的眼睛,嘴角卻帶著一絲苦笑,“但群眾愿意來找我們,是因為信任,你要是跟他們急,矛盾只會更激化。”面對情緒激動的上訪群眾,他總是先遞上一杯水,等對方稍微平靜后再耐心傾聽。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他會親自攙扶著上下樓梯。
“淡哥,你都干了三十多年了,就沒想過換個輕松點的崗位?”辦公室里的年輕民警曾這樣問他。
淡丹平笑著說:“工作總得有人干,我在這兒干習(xí)慣了,群眾也信任我。”
事實上,這些年來,有不少年輕同事被提拔或調(diào)整到更好的崗位,但淡丹平從未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有人勸他:“你看你,沒職務(wù)沒級別,圖個啥?”但是他總是說:“能為群眾解決點實際困難,我覺得比啥都強。”
田間地頭“解鈴人”
“丹平啊,這7起重點信訪案,就交給你了!”2010年,面對局領(lǐng)導(dǎo)的重托,淡丹平?jīng)]有絲毫猶豫。
當(dāng)時的丹鳳縣信訪問題訴求較多,其中這7起案件更是“骨頭中的骨頭”,有的涉及多年積案,有的牽扯復(fù)雜利益關(guān)系。
特別是丹鳳縣資峪鄉(xiāng)梅山村的一起信訪案件至今都讓他揪心不已。
為了盡快摸清案件情況,淡丹平?jīng)]有坐在辦公室空談?wù)?,而是挽起褲腿幫群眾家干農(nóng)活,蹲在群眾身邊聽他們訴說委屈。
“信訪工作不能坐在辦公室等,得走到群眾中去。”這是淡丹平常掛在嘴邊的話。
“嫂子,這案子一天不破,我就一天不歇腳。”在處理梅山村信訪案件中,淡丹平每次去都帶著案件偵查進展報告,一項一項給她們解釋。“您看,這是最新的DNA鑒定報告,我們從來沒放棄過。”
“梅山村的案件,前后兩個月時間,大概走訪了17次吧。”淡丹平回憶道,“處理信訪案件就好比登山,山再高也有登頂?shù)臅r候,案子再難我們也得往前推進。”
當(dāng)?shù)て降?7次來到楊某家時,正趕上她家收玉米。他二話不說扛起麻袋就往屋里搬,汗水滴在金燦燦的玉米粒上。楊某看著他黝黑的臉龐,突然紅了眼眶:“淡警官,你別忙活了,我們信你。”
“他不是只談案子,更關(guān)心我們的生活,這樣的民警,我們服。”楊某后來在息訴書上簽字時說。
就這樣,淡丹平用60多天的時間,硬是將7起重點信訪案全部辦結(jié)息訴。那段時間,他辦公室的燈總是亮到深夜,桌上的泡面桶堆成了小山。同事們勸他休息,他卻說:“群眾的事不能等,早點解決,他們心里也能早點踏實。”
制度創(chuàng)新的“探路者”
“信訪工作不能只靠‘堵’,更要靠‘疏’。”淡丹平常說。
在長期的工作中,他發(fā)現(xiàn)很多信訪問題都是因為溝通不暢、機制不完善。于是,他開始琢磨如何讓信訪工作更規(guī)范、更高效。
隨后,在局黨委支持下,他牽頭制定了《信訪工作責(zé)任追究辦法》《群眾點名接訪制度》等20多項工作制度,將信訪流程細化到每個環(huán)節(jié)。
在淡丹平的辦公桌上,永遠放著一個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群眾反映的高頻問題:“土地糾紛多”“司法救助流程不清晰”“重復(fù)訪認(rèn)定標(biāo)準(zhǔn)不明”……里面記滿了各種案例和處理方法,他像個老中醫(yī),對著這些“癥狀”開藥方。
淡丹平提出“六個一”工作法,帶著專班成員白天走村入戶,晚上熬夜制定方案。
那段時間,信訪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透過窗戶能看到淡丹平伏案工作的身影,時而蹙眉沉思,時而奮筆疾書。60多天后,31起案件全部辦結(jié),丹鳳縣成功“摘帽”。
2024年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他連夜學(xué)習(xí)文件,結(jié)合丹鳳實際撰寫了《公安信訪法治化的重點在縣級公安機關(guān)》,并牽頭制定《丹鳳縣公安局法治信訪工作規(guī)定》。
“以前群眾來上訪,有時候跑好幾趟都找不到頭緒,現(xiàn)在有了制度,該誰辦、怎么辦,一目了然。”淡丹平指著墻上的“信訪流程圖”說,“就像這張圖,從登記到辦結(jié),每個節(jié)點都清清楚楚,群眾心里有底,我們辦起來也高效。”
除了建章立制,他還潛心調(diào)研,撰寫的《纏訪鬧訪問題的成因與化解技巧》等20多篇調(diào)研文章被公安部、省公安廳轉(zhuǎn)載。
如今在信訪室的墻上,掛滿了群眾送來的錦旗,“為民解憂 情系百姓”“公正執(zhí)法 熱心為民”……這些都是群眾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謝。“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群眾的滿意,就是我最高的追求。”淡丹平說。
夕陽西下,淡丹平整理整理儀容,緩緩鎖上信訪室的門,他的背影在夕陽下拉得很長。頭頂,辦公樓上懸掛的警徽隨著他的身影由遠及近,又漸漸遠去。而這個“老黃牛”的故事,還在丹鳳縣的街頭巷尾,在群眾的心間,繼續(xù)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