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5日電 (記者許維娜)“當前人工智能已從通用大模型向行業垂直應用深化,從‘工具賦能’升級為‘生產方式重構’,在制造、金融、醫療等領域催生大量新業態。”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原總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黨委書記張峰在2025中國互聯網大會暨第二屆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論壇上表示,“具身智能”等新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列入未來產業培育清單,標志著我國人工智能戰略布局進入新階段。
“人工智能與5G、大數據等技術相互支撐,共同賦能新型工業化。”張峰提出,要從五個方面釋放技術賦能效應:一是夯實5G演進和6G研發基礎,推動工業5G獨立專網建設;二是加強基礎軟件和行業大模型研發布局;三是加快數據要素資源化、資產化進程;四是培育標準化通用解決方案;五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全球產業生態。
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理事長田玉萍表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絕非“獨角戲”,而是需要政產學研經各界共同譜寫的“交響曲”。
“當前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的交匯點,正是新機遇所在。”田玉萍認為,要通過跨界融合與開放合作,讓技術創新的“源頭活水”真正浸潤產業升級的“廣袤沃土”,推動大企業引領與中小企業活力迸發形成合力。
中國互聯網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高同慶剖析了“網智融合”的三大趨勢:普惠化、通用化、實體化。他認為:“未來的網絡將實現‘通、感、智、算’一體化,算力和能力將如同自來水般隨取隨用。”高同慶預測,到2030年6G商用之際,通信服務將從單純的“連接”升級為“連接+算力+能力”的綜合性服務,屆時Agent智能體有望成為網絡流量的主要消費者,進而推動上行帶寬需求的急劇增長。
高同慶還分享技術融合帶來的應用突破:低空智聯領域,5G-A已實現600米以下空域精準感知;智能網聯汽車2030年滲透率將達80%,成為“第四空間”;工業機器人正加速制造業升級,城市數字孿生技術讓災害預防從“應對”轉向“預見”。他同時警示,全球AI發展存在“鴻溝擴大”風險,需通過提升推理算力、推動數字平權等舉措,避免技術進步加劇發展不平衡。“中國在網智融合領域走在前列,更應推動全球共識共建,讓技術創新惠及更多國家和地區。”
此次論壇上,嘉賓們的共識清晰可見:人工智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突破,更是推動產業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各方正以實際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戰略落地,為構建數字經濟新優勢、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