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宋月楠)近年來,商南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統推進革命遺址保護、紅色文化傳承、教育功能拓展三大工程,形成了“遺址保護+黨性教育+文旅融合”的紅色基因傳承體系。
夯實保護根基。通過專項保護行動,逐步復原涵蓋土地革命至解放戰爭時期的24處革命舊址文物陳設與歷史場景,其中前坡嶺戰斗舊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中共豫陜鄂邊區第二地委余家棚會議舊址、劉家花屋蘇維埃舊址入選省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創新傳播載體。拍攝《劉家花屋革命紀錄片》《紅74師在商南》《血戰前坡嶺》等專題片,建設商南黨史館,運用AR互動、3D投影等科技手段,實現歷史“可視化”;利用彩票公益金改造烈士陵園,增設電子沙盤、革命歷史墻等互動展陳,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場景。紅色資源充分發揮青少年德育、黨員教育等作用,年接待研學團體超5萬人次。
深化融合發展。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脈絡,將紅色景點與金絲峽5A級景區,以及清油河后灣村、試馬紅廟村等鄉村旅游點串聯,形成“紅色教育+綠色文旅”經典尋蹤線路。在紅74師舊址周邊發展高山蔬菜采摘基地形成“精神傳承—生態增值—產業富民”全域閉環。在秦嶺泉茗產業園嵌入張淑珍事跡黨課,形成“紅色精神+當代標桿”的雙軌浸潤模式。
健全長效機制。組建“縣—鎮—村”三級保護網格,配備專職文保員,進行“一址一檔”精細化管理,并逐步完善舊址基礎設置。將紅色教育納入青少年紅色啟蒙教育和黨員干部培訓必修課,通過追憶本土英雄故事,深化文化認同,實現紅色種子“從娃娃扎根”,激勵干部在“四大名城”建設中攻堅克難,使紅色資源從靜態舊址轉化為動態育人載體,將紅色基因深度植入地方發展脈絡,煥發新時代光芒。